第四節 旅游景觀的欣賞(二)教案
第四節 旅游景觀的欣賞(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的:運用典型事例,說明在旅游景觀的欣賞過程中怎樣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以情觀景以及景觀觀賞的其他要求。培養學生科學地審美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以情觀景以及景觀觀賞的其他要求等旅游景觀欣賞與地形、氣候等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室、有關掛圖、風景圖片等 教學方法:比較分析法、圖示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一、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我國風景美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人文景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生動地體現了自然與人文和諧統一的自然觀。 1.我國自然風景區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① 寺、廟、亭、閣、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起到與自然協調,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事例:寺廟與塔 寺廟塔地理位置位于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中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區,小山崗的脊線上或山麓湖邊人文含義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與佛教中宣揚的超脫于紅塵之外的思想一致。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緩的曲線,從而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例五臺山寺廟(教材圖4.17)大理三塔(教材圖4.18) ②詩詞楹聯、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而和諧地聯系起來。 2.其他人文景觀的建設上表現出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要求再現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例如 —— 我國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的對比(教材圖4.19和圖4.20) 北方皇家園林南方私家園林建筑特色規模宏大。建筑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規模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顯示出皇權的尊榮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特點相輝映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③ 風俗民情 —— 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是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西雙版納的熱帶風光和傣族風情 內蒙古草原風光與蒙古族風情等 二、以情觀景 只有以情觀景,才能深刻感悟自然的美。 (一)中國的山水畫、山水詩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教材圖4.21) 西方傳統的風景畫追求真實表現自然。中國的山水畫把大自然作為生命與藝術創作的母體,以表現自然作為抒發自身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的途徑,追求意境的表達,不拘泥于逼真的描繪。 (二)以情觀景的具體要求 1.綜合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自然景觀有形象美、色彩美、動態美、聽覺美等美感類型,這些需要綜合感受。如黃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試體會游人應如何綜合感受? 游人呼吸清新空氣,渴飲甘泉,扶石倚松等,從不同的側面體會自然美;游山回來,于溫泉中沐浴解乏,才會有“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的感慨。 2.發揮想象—— 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點分別是雄、奇、險、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過想象才能感知。 3.移情與景,情景交融—— 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神思游于自然之間,心隨景化,情景交融,以至陶醉于自然美的王國之中。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 4.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登山涉水可以鍛煉意志、凈化心靈、高尚品格、理解天人和諧。在登山涉水中可體會自然的美和自然的真(教材圖4.23)。欣賞自然的美還可追求精神上的升華(教材圖4.22)。 三、景觀觀賞的其他要求 1.觀賞前,查看有關資料(例如景觀介紹、導游圖),對景觀加以全面了解。 如主要景點及其分布、確定旅游路線、景觀形成原理、美學價值或歷史文化價值等。例如:河北趙縣趙州橋(又名安濟橋) 特點、原理——為單孔石拱橋。石拱跨度大而弧型平。大石拱上兩端建兩小拱,既減輕了大拱及地腳的載重,又起泄洪功能。橋身巨大空靈,穩固堅輕,寓秀美于雄偉之中,巧奪天工。 歷史文化價值——建于隨代,其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橋,是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 2.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節奏,將觀賞與思考結合起來。其原因是: ①適應建筑、園林以及一些風景區的結構布局的節奏韻律。 ②滿足感官的需要,又能適應心理上的需要。有助于在整個觀賞過程中保持飽滿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