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1、改革的定義: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產力:即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產工具、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對象的擴展程度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生產關系: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關系;
經濟基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包括國家政府機器、法律與意識形態、政治、法律制度,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
2.改革的分類
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從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a、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b、封建性質的改革
(1)確立封建制度:魏文侯變法、商鞅變法
(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外國: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國: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
(3)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
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
(2)確立資本主義: 外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中國:戊戌變法
(3)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
d、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外國: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施之百代而不變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統治者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問題。當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偟膩碇v,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