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識記浪漫主義音樂、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爵士樂和搖滾樂是二戰前后流行音樂的主流以及影視藝術的產生發展。
②理解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及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來理解20世紀的音樂流派和發展方向以及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和作用。
③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生對音樂影視作品的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通過音樂欣賞、問題探究法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影視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欣賞音樂名作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習音樂家執著追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愛國情操;了解影視藝術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
難點: 現代主義音樂的發展反映了時代的變化。
★教學方法:通過展示資料、情境再現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導課:19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音樂藝術呈現出了多樣性和民族性。世界音樂日益走向繁榮。于此同時,影視藝術這門新興的藝術形式出現,并發揮了日益重要的影響。
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一、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
1、特點: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2、發展:
以奧地利和德意志為中心,到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音樂走向鼎盛時期。
3、代表人物及作品:
德意志:貝多芬晚期作品,是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梁。他的交響樂作品中,表達了反對
封建專制,歌頌資本主義的思想感情。
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作品旋律優美,節奏輕快,以《藍色的多瑙河》最
為著名。
二、19世紀歌劇的輝煌成就:
意大利:威爾第《茶花女》等,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
法國:比才《卡門》,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浪漫主義色彩。
三、民族樂派的興起:
1、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弘揚本民族特性的民族樂派。
2、19世紀中后期,俄國的民族樂派音樂興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
四、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
1、現代主義音樂的興起:
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興起,輕松活潑,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①時間: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爵士樂,在一戰后受到空前歡迎。
②特點:輕松活潑,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③發展:
二戰后,以搖滾、藍調和爵士等為代表的音樂更加通俗化,吸引了無數聽眾。新時代大眾心理的變化,特別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長,使搖滾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2、代表作品:
①20世紀50年代初,搖滾樂《圍著時鐘搖吧》對美國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②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在美國更加火暴,出現了《時代在改變》等作品。
③英國的披頭士樂隊在西方也有很大影響。
3、影響:
隨著傳播技術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榮的流行音樂活動改變著人類的娛樂和生活方式。各國間的音樂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強,加深了對不同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尊重,推動著世界音樂的繁榮。
五、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藝術
①條件:
19世紀晚期,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為電影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