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教案(人教版必修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的變化理解20世紀的音樂流派及發展方向;
(2)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認識音樂的發展與時代變遷間的關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全面評價搖滾樂;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
(3)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鑒賞影視作品的水平和審美情趣。影視藝術興起和發展的條件、作用;理解影視藝術是當時政治經濟的反映;提高學生鑒賞影視作品的水平和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的音樂產生的背景;
(2)進行音樂欣賞,進入音樂情境,加深對音樂意境的理解并形成對不同類型音樂的進一步認識;
(3)主要通過一系列生動的影視素材,以情景再現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欣賞音樂名作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習音樂家執著追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愛國情操;
(2)影視藝術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了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杰出的影視藝術家創造了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寶庫。
【教學重難點】
1.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電影、電視藝術起源與發展進程;
2. 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
1. 系統講解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知識體系;
2. 探究問題,課堂討論,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1)19世紀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
①歐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文藝格局的面貌發生了變化。19世紀上半期歐洲一些國家如英、法、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壯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音樂藝術逐漸從封建主義的束縛和教會的壓抑下解放出來,開始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更深刻地表現人性,反映更加豐富的社會生活。
②各國面臨不同的社會問題使音樂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和民族性。19世紀的歐洲經歷了拿破侖戰爭、維也納體系的建立、1848年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等重大事件,這期間由于國情不同各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有所不同:法國需要進一步深化和鞏固資產階級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國家的統一;俄國需要消滅農奴制發展資本主義。而東歐地區許多弱小和落后的國家則要完成反抗外來壓迫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在這種形勢下,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音樂家把對現實的不滿和困惑以及自己的追求傾注在音樂的創作中,使音樂的發展呈現出了多樣性和民族性。
(2)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①歐洲浪漫主義音樂。
a. 興起和發展。浪漫主義音樂是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于19世紀初興起,以奧地利和德意志為中心。19世紀中期走向鼎盛時期。
b. 主要特點。浪漫主義音樂與19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音樂不同。古典主義音樂崇尚理性、重視規范、要求感情的節制和形式,而浪漫主義音樂一則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個性化的心理刻畫、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感情熱烈而奔放。二則在音樂作品中大量弘揚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