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及評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表現;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儀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漢族風俗習慣成為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鮮卑族的文化精華融入漢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會在經濟、政治、風俗習慣的變化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認識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政權封建化,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這三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對聯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于促進了北方以鮮卑族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閡,為國家由分裂到統一奠定了基礎。培養學生概括分析史實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論證和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小組討論: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歷史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辯證分析、比較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運用正確歷史觀評價歷史任務的能力;
(2)查找有關孝文帝資料:認識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進步,民族團結和民族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還應看到其銳意改革、不斷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是一個國家、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
(2)孝文帝改革在歷史上影響深遠,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進而認識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3)課堂討論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進步;民族團結和民族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孝文帝改革對政權封建化進程的作用。
難點:孝文帝改革對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歷史意義。
【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響: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政權封建化,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這三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及租調制,把農民與土地緊密結合起來,使鮮卑的牧民轉化為農民,擴大和鞏固了自耕農隊伍,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統治者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如興儒學、恢復漢族禮樂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權封建化進程。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改革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密切、交流頻繁,風俗習慣逐漸趨同化,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同時鮮卑族原有的文化精華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建議教師通過探究問題、分析圖片和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認識這三方面的相互關系,把握本課的中心和線索,進而高屋建瓴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過程,孝文帝改革是促進民族大融合的一項力措,使學生體會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強了這堂課的思想性。
二、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導入新課:
教師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的兩幅佛像圖片。
師:通過這些圖片,你從中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