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參考答案提示:北魏商業繁榮,商品經濟深入人心;鮮卑族逐漸漢化。
★本課測評:
1、北魏孝文帝實施改革后,北魏的社會經濟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北魏社會歷史的發展又具有什么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提示:社會經濟的變化
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
手工業活躍: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
商業活動活躍: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遠達西方國家。
影響:經濟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經濟的變化促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經濟的變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
2、為什么說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歷史意義在于它促進了中國北方地區的民族大融合,并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參考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為發展生產,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農業成為經濟的主要成分,使游牧為主的鮮卑族變為農民,促進了經濟的復蘇與繁榮;政治上遷都、實行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管理,鞏固了統治,團結了漢族地主,有力地推動了政權的“漢化”。文化和風俗習慣上全面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這些措施促進了鮮卑族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加強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最終融于漢族之中,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南北之間民族隔閡的消除,北方經濟的繁榮,為隋唐時期國家的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
★學習延伸:
1、(略)
2、爭鳴:
對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度,但也不乏不同聲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進入內部動亂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發了六鎮起義,再過十余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學者認為造成北魏后來局面的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為,孝文帝舍平城遷洛陽,改鮮卑武勇之風為漢人文弱之風,進一步削弱北魏軍事力量,這是他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并說孝文帝的改革,學來的主要是漢人的繁文縟節,丟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長處——勇武質樸,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上述見解嗎?談談你的看法。
答(1)同意。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他通過 改革,學習漢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用漢人的文化改造了鮮卑族,這些措施使鮮卑族丟棄了本民族的特色,導致了鮮卑族軍事力量的衰退和統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遷都洛陽后,鮮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動下,其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與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為隋唐時期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對孝文帝改革應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單元學習小結
一、重要概念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