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精選2篇)
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篇1
3.3 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一、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1、我國的新型民族關系和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關系。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載人了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中。各民族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2、我們維護民族團結有何意義?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中學生應如何為維護民族團結做貢獻?
維護民族團結,是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履行這項義務,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就是要做到“三個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二、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1、民族精神是怎樣形成的?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改造生存環境、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和建設祖國的奮斗中,逐步形成的。
2、什么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3、如何理解這種偉大民族精神?
這一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都有賴于這一偉大的民族精神支撐。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我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4、在當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時代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堅強的脊梁和不可戰勝的雄姿,成為新時期弘揚民族精神的旗幟。
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我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義?
①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關系到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②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亟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亟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④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亟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2、怎樣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需要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作用
②需要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③需要博采各民族之長,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的營養;
④需要堅持不懈地在全體民眾中開展民族精神的教育;
⑤需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3、時代精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它與民族精神有何關系?
①時代精神的具體內容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以人為本、依法辦事、面向世界的時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淵源,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
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篇2
學習目標
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了解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學習提綱
1.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及其處理原則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
維護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2.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民族精神的內容
民族精神是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當代,民族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
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時,需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的含義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
難點突破
1.為什么說“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歷史使命,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有義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民族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的不竭精神動力。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急劇而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既有吸納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爭,既有滲透又有抵御。加入世貿組織,為擴大開放、促進改革、增強我國經濟活力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和條件。但與此同時,西方各種思想文化也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社會思想產生了廣泛而復雜的影響。我國作為經濟文化還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大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面臨著發達國家的壓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要求我們把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運用各種生動、有效的形式,通過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讓昂揚的民族精神成為提升綜合國力、應對時代挑戰、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巨大動力。
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而道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正確的思想和錯誤的思想相互交織,進步的觀念與落后的觀念相互影響。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只有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從每一個人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民族精神的大廈是世代中華兒女一磚一瓦建造起來的,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子女都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有條件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自己的貢獻。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既表現為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繼,也表現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還更多地表現為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能夠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平凡之中見偉大,細微之處見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把個人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化作勵志圖強、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為構建民族精神大廈添磚加瓦,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一)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綿延于崇山之間、奔騰于大漠之上,氣勢磅礴,昂立于世界東方。它不僅是華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
自主探究:你認為萬里長城能否體現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什么?
(二)一篇《美軍為何攻不下上甘嶺》的文章,感受極深,文中有一組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我志愿軍沒有動用過一架飛機,也沒有動用過一輛坦克,大炮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1/4;美軍總共發射了180多萬發炮彈,5 000多枚航彈,我志愿軍只有40多萬發炮彈,而且幾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面積僅3.8平方千米狹小的上甘嶺,一日便要落下30余萬發敵軍炮彈;1萬余人的志愿軍,要對抗7萬多人的敵軍。前沿陣地上,我志愿軍一兩個殘破連常常要對抗一兩個裝滿員的團級進攻,而且幾乎沒有炮火支援,彈藥也常常補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彈藥、一個蘋果常常是犧牲好幾條性命都不一定能送得上去……
然而,占絕對優勢的敵軍,卻最終沒有攻下上甘嶺。
美國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么打不下來?全機械化裝備為何打不過中國軍隊一個師?他們認為,上甘嶺失敗,不是輸給了中國軍隊,而是人力不可能做得到的。
美軍在上甘嶺的失敗,“不是輸給了中國軍隊”,那么它到底輸給了什么呢?我想,它正是輸給了一種精神,一種比鋼鐵還硬的精神,從下面一段描述我志愿軍的文字中便可得到見證:他們甚至可以在長津湖-20℃的氣溫里整夜潛伏,身上僅僅只有單衣;他們可以在烈火中一動不動,他們中的每個人都隨時準備著拎起爆破筒和敵人同歸于盡……
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和氣節,有一種精神比鋼鐵還硬,這便是此文所要給出的全部答案。
此文給了你什么啟示?
分析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 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它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游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一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強大美軍,從來沒有動搖戰勝困難的意志和信心。志愿軍戰士從來沒有在艱難困苦面前退縮過、屈服過、沉淪過,而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并最終在挫折中奮起。志愿軍在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勝利。因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有義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鞏固練習
江蘇揚州模擬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必須弘揚以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
a.愛國主義 b.社會主義
c.集體主義 d.共產主義 答案:a
作業布置
.材料一: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歷時13載,被匈奴扣留10多年,仍堅持“漢節不失”。最終使漢朝同西域36國建立了友好關系,開辟了中西通商道路——“絲綢之路”。
材料二: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材料三: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驚天地、泣鬼神,充分展現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偉大氣概。
(1)以上事例共同體現了什么問題?
(2)請再列舉兩個中國歷史上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事例。
(3)我們為什么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