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精選3篇)
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篇1
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本框要學習的內容“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一個整體。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自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理解它的關鍵是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學生已學過傳統美德是從傳統文化中得來的,要從內在關系上把握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三者之間的關系。離開了傳統文化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業就落空了。本框的教學重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們民族團結奮進的力量源泉。難點是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一、 目標及分析
目標定位
(1) 懂得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體會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偉大作用。
(2) 牢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目標分析
(1) 讓學生體會到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 中華民族精神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 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存在以下問題,學生面對的文化,有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一些中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有所減弱,盲目地迷信外國文化,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特點。了解民族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一些中學生中也存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了解傳統美德并結合新時代特點加以弘揚。
三、 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本節課不使用多媒體
四、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解讀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論述“中國的脊梁”的一段話,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民族氣節、民族品格,初步感受什么是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
例一、 教材p68頁練習
變式練習:在你看來,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梁”是什么?請用具體人物或事件加以說明。
(1)、什么是民族精神?
師生活動:結合具體人物和事例體會什么是“中國的脊梁”例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孔子提倡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諸葛亮踐行的“鞠躬盡誶,死而后已等。
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丼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體現了共產黨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后所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集中體現。
(2)、思考長征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最終取得長征勝利的英雄事跡,感悟什么是長征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問題二、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和自己的感悟,談談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深化對相關觀點的體會,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開放式思維、發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
變式練習:見教材p71頁。
師生活動
(1)、這些中國學生的行為為什么會贏得熱烈的掌聲?
(2)、當雄壯的國歌奏響的時候,你想到了什么?說一說當時的感受。
(3)、改革開放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求知精神、科學精神、服務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大大增強。這些精神素質既使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同時更具現代氣息和時代風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六、課堂小結。
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篇2
一、認清目標 明確要求
知識與技能: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代代傳承的中華美德;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
過程與方法:查找資料、鏈接所學歷史知識把握中華文化的基本特點,并能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二、本課知識脈絡
燦爛的中華文化
教學重點: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識記中華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影響。
教學難點: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三、自主學習 認真準備
課堂預習(15分鐘)(閱讀教材完成下列預習題,并在教材中做出相應的標記)
(1)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么?中華文化是怎樣形成的?
(2)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3)請你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容。
(4)請你概括中華文化的特點。
(5)中華文化的地位及影響?
(6)請列舉中華傳統美德。
(7)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
提出質疑:(2分鐘)(在預習過程中,你還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發現的問題請寫下來)
四、互動交流: (13分鐘)
五、課堂檢測(10分鐘)
(一)填空題
(1)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________ 、___________。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中。
(2)獨具特色的_________、浩如煙海的____________,名揚世界的__________異彩芬呈的____________,充滿智慧的__________,完備而深刻的_________等,共同組成____________的中華文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華文化,是世界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作為傳統道德的精華,中華傳統美德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
(二)分析說明題
漢語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除了其特有的書法,對聯、詩詞等藝術形式外,還有能極為準確的表達語意的成語,這更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比擬的。
1、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中華文化的特點
2、 請說出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 并列舉一些代表中華傳統美德的成語(至少三個成語)
3、 請說明中華文化的影響
4、 你還知道哪些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試舉二、三例。
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篇3
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教案
第一框 燦爛的中華文化
本框要學的內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薪火相傳”八年級已經學過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各國文化,在此基礎上本框主要幫助學生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創造的。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體會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點,知道中華文化對我國發展和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二、目標與分析:
1、 目標定位:
(1) 懂得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2) 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點。
(3) 知道中華文化對我國發展和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2、 目標分析:
讓學生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認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創造的。重點在于了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難點在于代代傳承的傳統美德。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一些中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有所減弱,而對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盲目認同,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也借機蔓延,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觀念的影響。
四、教學支持條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我們的黃梅戲文化是中華文化大花園中極小的一部分,中華文化還包括哪些內容呢?
設計意圖:從家鄉文化導入,拉近學生與文化的距離,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進入教學情景。
例題1、變式練習:今年4月,訪問肯尼亞時,內羅畢孔子學院的學生用流利的漢語與進行了交流:“我們非常喜歡學習漢語,非常熱愛中國文化。”這句話真實地反映了時下漢語在外國人心目中的位置。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超過3000萬。正在走向世界的漢語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非凡魅力。
(1)、你如何看待全球正在興起的“漢語熱”?
(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青少年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問題二: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然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圍繞問題在課本上做標識,初步了解教材,生存基本觀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養成手到眼到心到的良好習慣。
(1)、燦爛的文化是誰創造的?
(2)、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活動一:品析文化的特點:(閱讀教材65頁)
“中華文化知多少”小組賽。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參賽,讓學生例舉方方面面的文化事例,分享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情趣,品出文化的第一特點(博大精深),結合漁洋村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引導學生品出中華文化的第二個特點(源遠流長)。
活動二:品析文化的影響
設計意圖: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座右銘,體會他們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感受傳統文化對我們深遠持久的影響。
說說我的做右銘,談座右銘對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
問題三:傳統文化對國家的影響呢?對世界的影響呢?
引導拓展: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發展進步和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變式練習:下面這些話對我們為人做事有什么影響?
“吃一塹,長一智” “車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問題四:你所了解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哪些?(代代傳承的傳統美德,)
設計意圖: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涉及修身、齊家等各個方面,通過交流故事,讓學生了解傳統美德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拓展:從董永賣身葬父到田世國捐腎救母,讓學生理解傳統美德的品質。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變式練習:
1、 分析教材第66頁三幅歷史故事,指導學生觀看圖畫。討論:這些故事所蘊涵的傳統美德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2、 我國植物病毒學家彭加木,立志為祖國的植物病毒研究事業作出貢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與追求,它與病魔苦斗了20多年,多次帶病堅持去新疆從事植物病毒方面的科學研究,最后在新疆大戈壁以身殉職。
彭加木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哪些傳統美德?
問題五:怎樣以實際行動弘揚傳統美德?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道德教育是生活經驗的感悟、體驗,給學生展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落實到行動中去。
六、教學總結
總結本課內容,提出要求:傳承民族文化,我們能夠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