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匯聚(通用3篇)
北方的民族匯聚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能看圖說出西晉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的名稱及其分布地區,學習試圖的基本技能;通過列舉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首先認真閱讀教科書,具體感知這一歷史時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實,在結合課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對這一時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問題探究學習法,從改革的背景、內容、意義等多角度對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見解,教師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史實,培養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識;了解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實力的反對堅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則的史實,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學習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魏晉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國的秦漢時期,歷史特征是大一統,它的后面是中國的隋唐時期,歷史特征也是大一統,大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位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高峰時期。但他絕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低谷。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問:①江南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谟心男┻吔贁得褡暹w徙到中原地區?
③這些少數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現在他們又來到了什么地方?(課件演示)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
④由于他們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們和漢族的生活習慣有什么區別嗎?
⑤有著這么多的不同,他們還能和平相處嗎?尤其是漢族統治者不斷向內遷各族征收重稅,征派兵役。甚至把他們掠買為奴隸。更加劇了民族矛盾。
、奕绻荒芎推较嗵幍脑挘趺崔k?如果有矛盾的話,怎么解決呢?(由學生討論,得到答案)
這一時期每一個少數民族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開了紛繁復雜的戰爭,各族人民多次起義反抗漢族統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據政權。在長達幾百年的歷史中,各個民族為了共同對抗他們的敵人,相互聯合起來,在聯合的過程中,逐漸對各個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出現了認同感民族之間融合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就叫做十六國時期。十六國在中原大地上象走馬燈似的來去匆匆的過客。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最終結束了十六國時代的是公元439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北魏實現了前秦以后的又一次統一,前秦保持北方的統一不到XX年,北魏的歷史,遠比前秦威武壯觀,意義也極為深遠,引得多年來人民探尋鮮卑族的歷史淵源(講述鮮卑族拓跋部的發展史)
提問:你能用幾個詞來形容鮮卑族嗎?從而你看出鮮卑族是一個什么樣的民族?
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統一了黃河流域,一個自古就是漢族的統治地區,他們面臨著一個草原民族的首領如何統治好漢族人生活的地方。也就是首先要處理好同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漢族的關系。當戰爭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人民之間就選擇和平相處。如何才能和平相處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怎么做呢?
就這個問題,北魏的皇帝探索了幾代,其中成績最為卓越的是孝文帝拓跋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很想推行這場改革,但他發現很難繼續進行下去。
提問:為什么呢?
(改革就是要改變過去的東西,必然要遭到守舊勢力的反對)
孝文帝決定要遷都。(孝文帝遷都的小故事)
提問:平城和洛陽那一個更適合于改革?
孝文帝遷都以后,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
改革內容: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則,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元,自己叫元宏。
提問: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谠诮裉斓闹袊56個少數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這個民族?
③沒有,那鮮卑族上哪去了?(融入漢族之中)
④那你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討論,視情況而定)
(向先進民族學習,是對的,但是不是應該把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完全抹煞呢?)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壯大了自己的國家,同時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和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
一、填空題
1.北魏以后,北方又經歷了_______和西魏并存、北齊和______對立的局面,歷史上將北魏、______、西魏、北齊和______、總稱為______朝。
2.為了接受______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________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公元______年遷都_________,并進一步推進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采用_____、學說、改穿_______,提倡。
二、單項選擇題
1.建立北魏的少數民族是( )
a.匈奴族 b.鮮卑拓跋部 c.巴氐族 d.羯族
2.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陽 c.長安 d.平城
3.公元577年,率大軍滅北齊,統一北方的是( )
a.孝文帝 b.周文王 c.周武帝 d.周厲王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
a.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b.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
c.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d.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分裂時期
三、識圖題
觀察下圖,請回答:
①這個地方是什么民族的發源地?
、谶@個民族在我國歷史上建立了什么政權?
、鬯慕y治者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了哪些貢獻?
答案:
一、1.東魏 北周 東魏 北周 北朝 2.漢族 中原 494 洛陽 漢姓 漢話 漢服 同漢族通婚
二、1.b 2.d 3.c 4.b
三、①鮮卑族拓跋部的發源地。
、4世紀后期,拓跋部首領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
、郾蔽盒⑽牡凼俏覈糯艹龅纳贁得褡逭胃母锛,他順應當時民族融合的趨勢,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民族匯聚 篇2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教案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的第22課《北方的民族匯聚》,總的設計思想是運用啟發式教學,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理論支撐、教學過程等方面具體闡述。
一、說教材
。ㄒ唬┙庾x教材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北方的民族匯聚》就是這一歷史規律的最好體現。
這一課主要包含“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兩部分內容。按課標要求,這一課著重要求學生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因為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對我國各民族間的發展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說出鮮卑族拓跋部的遷徙過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內容;能從多角度說明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能以正確的民族觀來認識孝文帝改革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史料和圖片,學生從探究中認識、歸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學生討論得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通過課堂分組探究,學生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使學生能簡單地評價孝文帝,從而初步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認同民族融合的價值,并能認識到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ㄈ┙虒W重點和難點
1、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
2、難點:簡單評價孝文帝。
。ㄋ模┙虒W具準備:多媒體教學及地圖展示
二、說教法
。ㄒ唬⿲W情分析:初一學生活潑好動、參與性強。但是他們對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斷往往不夠成熟。
。ǘ┙谭ǎ航處煵捎谩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通過創設豐富歷史情境,兼用朗讀、閱讀、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談話、講述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和豐富的歷史想象,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三、說學法
(一)課前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的內容和圖片后,學生自主完成自編歷史學案的基礎知識過關部分。
(二)指導學生觀察“少數民族內遷示意圖”、“胡漢融合”系列插圖,激發其興趣,通過師生互動了解民族融合的情況。
。ㄈ﹦撛O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ㄋ模╅喿x課文“孝文帝改革”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孝文帝改革背景、目的和作用”。
。ㄎ澹┮龑W生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使學生能簡單地評價孝文帝。
四、說理論支撐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運用啟發式教學,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探究問題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引導者。
。ǘ⿲W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進入歷史情境,展開歷史想象;參與問題探究,主動獲取知識,進行深刻反思。
五、說教學程序
。ㄒ唬┯稍姼鑴撛O情境,提問導入新課(3分鐘)
由劉禹錫的《烏衣巷》引入主題: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既是由統一走向分立的時期,又是從分立趨向統一的階段,為北方民族大融合創造了條件。那么民族融合的本質含義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ǘ┲v授新課:
首先,利用約7分鐘時間自主討論并核對自編學案的答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其次,新課學習:
1、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約5分鐘)
關于第一部分“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學習,指導學生通過地圖及提問方式掌握這一時期的特征,即雖然民族交往與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通過相關圖片資料進而引導得出民族融合的本質含義是各民族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共同發展;
民族融合主要表現是“統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漢融合的改革”,從而導入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即第二部分內容“孝文帝改革”的學習;
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約15分鐘)
。1)關于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問題探究、討論、創設歷史情境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歸納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
如:①講到背景:結合“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引導學生看圖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統一黃河流域,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谀康模褐笇W生閱讀課文,啟發學生思考:鮮卑族拓跋部這樣一個較為落后的民族,在統一黃河流域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在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鄞胧喝缰v到孝文帝改革措施,本人采取創設歷史情境方式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孝文帝,你是如何進行民族融合?”提示學生從服飾、風俗等方面思考,然后讓學生們進行討論,每小組派代表回答,最后教師歸納總結。
(2)關于難點的突破:通過圖片展示、材料閱讀及評價人物學法的指導,學生討論后自主歸納評價孝文帝,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了課堂氣氛。
。ㄈ┙虒W小結(約2分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長期混戰分立的局面。與此同時,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實現了漢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這一歷史潮流,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同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南北經濟的發展也展現了民族大融合這一歷史發展的主流。
(四)鞏固練習(約8分鐘)
六、說板書設計
1、五胡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2、民族融合的本質含義
1、背景
2、目的
。ǘ┍蔽盒⑽牡鄹母 3、內容
4、作用
。ㄈ┰u價孝文帝
通過整理知識框架圖,學生能理清本課的線索,從而更好地掌握本課的知識。
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北方的民族匯聚 篇3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況。
二、能力目標
1、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過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內容的學習,分析民族關系、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發展等問題,初步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提高論證與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明確北方雖然長期處于政權分立的戰亂狀態,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沖突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下,民族大融合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2、認識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3、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對大唐的開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教學重點:北魏季文帝改革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其改革在歷史上的影響極其深遠。隋唐時期的北方漢人已是胡漢融為一體的漢人了,這與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的孝文帝為什么要進行學習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社會改革,最終與漢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可從落后民族向先進民族靠攏、與先進民族同化這一歷史發展規律來分析。
板書設計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1)鮮卑拓跋部的興起
。2)拓跋珪建立北魏
。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會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的歷史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本課教學應側重指導學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加強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的圖片和材料,理解“胡漢融合”呈現出的和諧歷史趨勢。
引導學生從南方六朝對江南開發,而同一時期的北方處于什么狀態,又具有什么特征這一角度,來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結合113頁的插圖《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講述。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出現了內遷的高潮。當時內遷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在舊史中,他們被稱為“五胡”。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晉、陜、甘地區;鮮卑散居于今遼東、遼西、內蒙古、山西、甘隴一帶;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陜、甘交界處,后南入川、東入關中;羌則由甘、青進入陜西。內遷總數,據《晉書·文帝紀》稱有800余萬口,雖未必全部進入中原地區,但入居中原地區的不在少數。他們內遷居,與漢族民眾雜處,開始過定居的農業生活。
西晉滅亡后,北方地區再度陷入混亂。從公元3XX年劉淵建國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這130多年中,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和漢族官僚地主,在混戰割據中紛紛建立政權,其中主要的有16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時期”。因十六國政權多是匈奴、鮮卑、褐、氏、羌5個少數民族上層分子所建,故歷史上又稱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建國的不都是“五胡”,還有漢人建立的。
二、孝文帝改革1、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淝水之戰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后魏。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從拓跋珪傳到第六代時,又出了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卓越人物,即孝文帝拓跋宏。他與他的前輩不同,武功雖不顯赫,政治上卻很有作為。在他的一生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動,史稱為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時實行了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孝文帝(471—499年在位)繼位時年僅5歲,由馮太后執政,故前期改革(484—486年間)由馮太后主持,主要改革政治、經濟制度;后期改革在公元494年遷都洛陽之后,著重改革鮮卑人的生活習慣,實行漢化。483年,下令禁止鮮卑人同族通婚。484年,頒行俸祿制,禁止官吏自行向農民征稅,統一財政收支。
北魏初年規定,地方官不論其治績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滿離任。因此,許多官吏對治理民事毫不熱心,卻竭力追求個人財富。有一次,孝文帝問臣下高祐:怎樣才能使盜賊平息呢?高祐回答:盜賊,也是人。如果地方官很稱職,治化有方,就不會再有了。孝文帝聽了深以為然。這可見孝文帝對吏治問題的重視。為了整頓吏治,緩和階級矛盾,北魏統治者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實行俸祿制。公元484年,魏頒布法令,正式規定“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之祿!辟旱撝猓澪蹪M一匹者處死。二是對地方官任期長短不做硬性規定,而是根據治績而定,好則留,不好則去。這樣一來,官吏治績好壞與仕途升遷聯系起來了,使他們在盤剝人民時不能不有所考慮。吏治的改革,是北魏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如實行得好,就可刷新政治,緩和階級矛盾;同時也為以后各項改革的進行打下基礎,意義是重大的。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均田制,按戶授田,受田戶需交納租調。(一)男子十五歲以上,授給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授露田二十畝。露田加倍授給,以備休耕。露田不得買賣,身死或年滿七十者歸還官府。桑田則永為個人所有,不須歸官。桑田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買賣。桑田須種桑五十株、棗五株、榆三株。不宜種桑之地,男子給麻田四十畝,婦女五畝。
。ǘ┡竞透⒓邮谔。奴婢依一般農民授田。耕牛每頭授田三十畝,限四牛。
。ㄈ┨锏厝狈Φ貐^,允許農民“逐空荒”,遷往他郡。
(四)犯罪流徒戶或絕戶,其土地歸國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五)地方官吏按官職高低,授以公田。刺史十五頃,郡丞、縣令六頃。公田不得買賣。486年,建立三長制,設鄰長、里長、黨長,負責征收租調,征發徭役和兵役。在均田制頒布的同一年,又宣布實行三長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三長皆由本鄉有威望者擔任。三長制代替了過去的宗主督護制,改變了“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的狀況,使趁著管理混亂,蔭庇大量人口的漢族大地主受到約束和打擊。因此他們群起而攻之。但當時掌握朝政的文明太后很有識見,她認為:“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何為而不可!薄T谒膱猿窒拢L制得以推行。490年,馮太后死,孝文帝親政,繼續進行改革。493年,借南伐名義,宣布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遷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執政時期的一件大事。孝文帝的南遷,使拓跋族最終走上了胡漢融合的道路。當時,遷都的阻力極大。首先,鮮卑貴族們大多已在平城畿內有了家業,誰也不想動遷;其二,由北邊鮮卑化的用武之地向南邊漢族文化中心遷移,風土、人情乃至氣候都大不相同,要想適應不容易;其二,對武將來說,遷都進行“文治”,則意味著他們的利益行將喪失。因此,當時反對遷都者為數不少。關于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往傳統的觀點往往多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種原因分析,大都認為,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以后,經過近百年的時間,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平城作為都城已不適應。經濟上,平城寒瘠,交通運輸又不方便,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軍事上,平城地處邊境,經略南方過于遙遠。政治上,北魏統治者迫切需要同漢族地主進一步合作。為此,他們需要進一步消除已經縮小了的民族界限,實行漢化政策,但鮮卑貴族集中的舊都平城,保守勢力比較頑固,推行漢化政策阻力很大。由于這些原因,李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
近來,中國社科院北朝史研究專家李憑先生《北魏平城時代》一書,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了北魏孝文帝義無反顧遷都洛陽的原因,提出了“擺脫母權陰影說”。他認為,“生不能不忍受母權陰影的籠罩,死不愿葬入文明太后(即馮太后)陵側的陪陵,孝文帝個人的感情因素無疑是北魏遷都洛陽的催化劑”。孝文帝遷都之心已定,為防止節外生枝,便假稱要大舉南伐。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帶領步騎三十萬人,離開平城向南進發。大軍行至洛陽,連日霖雨不止,但孝文帝仍堅持進軍南向。尚書李沖等人就出來反對,說“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敢以死請!”孝文帝聽了大怒,說:“吾方經營天下,期于統一,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卿勿復言!”安定王休等趴在地下痛哭失聲,苦苦勸諫。孝文帝這才說,如不南伐,便須就此遷都洛陽。并即宣布:“欲遷者左,不欲者右。”群臣又害怕南伐,不敢再言,遷都之計就這樣定下來。孝文帝的兒子是一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又不上進的人。他體胖怕熱,到洛陽以后,“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他趁著孝文帝出游嵩山,“輕騎奔代(平城)”。孝文帝聞訊大怒,為了保證漢化順利進行,毅然將太子貶為庶人,后又用毒酒將其毒死。 孝文帝遷都后進一步實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一、改服裝。禁止鮮卑人穿胡服,改穿漢服。
改了姓,又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漢服,服裝樣式與南朝流行樣式大抵相同。孝文帝對禁穿胡服下了很大決心,不允許有任何松懈。499年,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他坐在車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飾,見仍有人穿鮮卑舊服,大為不滿。第二天,他對群臣說:“朕昨入城,見車上婦女,冠帽而著小襦襖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任城王澄作解釋:穿舊裝的少,不穿的多。孝文帝立即反駁:這話說得奇怪,你難道還想滿城都穿舊裝嗎?二、改語言。495年下詔,不得在朝廷上講鮮卑語。30歲以下朝廷官員須說漢語,30歲以上者逐步學說漢語,違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又下令禁止說鮮卑語。北魏初入中原時,以征服者自居,不僅自己講鮮卑語,還命令所有任職于魏的漢人官吏也要講鮮卑語。為了提高鮮卑族的文化水平,便于讀漢人書,接受漢文化,孝文帝下令宣布:“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指漢語)。年三十以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三、改姓氏。改鮮卑族復姓為音近或義近的單音漢姓,孝文帝帶頭將皇族拓跋氏改姓為元氏,因為鮮卑人以“土”為“拓”,土是萬物之元,因而改“元”;他如獨孤氏改為劉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等,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共有100多個胡姓改為漢姓。四、改籍貫。規定隨遷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陽為原籍,死后不得還葬平城,葬于洛陽北邙山。五、胡漢通婚。496年,孝文帝將漢族第一等士族崔、盧、李、鄭、王五姓之女收為妃嬪,同時又命5個皇弟把前娶的王妃降為姬妾,另娶漢族高門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女大約也有40多人嫁給漢族高門。六、改革官制,制訂法律,采用漢族行政機構。七、定族姓,仿漢族門閥制度建立鮮卑族姓。495年,孝文帝下話制定門閥制度。鮮卑族除帝室外以穆、陸、賀(賀賴氏)、劉、樓(賀樓氏)、于、尉(尉遲氏)大姓為最高,與漢族的著姓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相當。此外,漢族根據祖宗官位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姓,姓以下稱族,不入姓族的就被排斥在門閥之外。這樣,“以貴承貴,以賤襲賤”的門閥制度確立了,胡、漢貴族進一步合流。孝文帝改革是對東漢末年以來,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總結,是繼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漢化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結果,反過來又促進了以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群體的發展趨勢。孝文帝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放棄自己民族的舊俗,毅然進行改革,對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北方各民族融合,發展社會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小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由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地交錯在一起,出現了長期混戰分立的局面。與此同時,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實現了與漢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這一歷史潮流,進一步發展了民族大融合。同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南北經濟的發展也展現了民族大融合這一歷史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