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促進民族大融合
【均田制】
北魏時期實行的國有和私有相結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內容是國家把荒地分給丁男露田40畝,婦女20畝;丁男受桑田20畝。露田在農民60歲免課賦或身死時歸還政府;桑田傳給子孫。地主按級別也分給公田。均田制的實行,把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同時推動著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三長制】
北魏的基層行政組織制度。為配合均田制的實行,北魏統治者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它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賦稅,征發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它的推行,健全了縣以下的地方基層政權,完善了國家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的控制,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漢化”措施】
北魏統治者實行的推動鮮卑族向漢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于對漢族先進文化優越性的認識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出發而自覺主動地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從生產、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全面接受漢族文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遷都洛陽】
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減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經濟落后、地理環境偏遠的平城遷往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孝文帝克服阻力,設巧計遷都。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歸納與總結
【單元內容小結】
5世紀,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統治者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為緩和民族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基于對漢族文化優越性的認識,北魏統治者孝文帝自覺地、主動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內容為實行官吏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遷都洛陽,移風易俗;尊儒崇經等。改革推動了北方經濟的復蘇與繁榮;爭取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與擁護,鞏固了北魏的統治;改革使鮮卑族全面漢化,消除了民族隔閡,推動了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融合,為國家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也融入漢文化中,為隋唐封建社會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三、歷史感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