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教案(人教版必修3)
(2)流行音樂的發展及評價。
①流行音樂發展的三個階段。
a. 一戰后至二戰前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jazz)。爵士樂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發源于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是美國黑人從非洲帶來的傳統音樂與歐洲音樂長期融合的產物。爵士樂風格多樣、節奏性強,主要樂器是小號。爵士音樂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的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
b. 二戰后的流行音樂中有搖滾樂、藍調和新的爵士樂“比博普”。其中搖滾樂(rock&roll)成為主流,原因有二:一是二戰后音樂中電子技術的發展;二是新時代大眾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尤其是青少年對突破傳統的渴望。搖滾樂源于美國,是黑人音樂的節奏與白人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的有機結合。搖滾樂強烈的節奏、以愛情為主題且簡單直白的歌詞以及演奏者身背吉他邊歌邊舞的演唱形式、奇特的裝扮強烈地吸引著戰后的新一代青年。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貓王”普萊斯利。英國的“甲殼蟲”搖滾樂隊也是風格獨特的搖滾樂代表。他們的演奏對以后的搖滾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當時人們對搖滾樂的評價不一。
c. 20世紀70年代以后,音樂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在具有即興性、強調借助和運用電子手段、注重話筒的操縱技術、商業化傾向日趨明顯。流行音樂的發展日益走向繁榮。
②對20世紀流行音樂的評價。流行音樂反映了現代社會青少年一代的情緒追求,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流行音樂是突破傳統、緩解競爭壓力、宣泄喜怒哀樂的一種最直接方式。日益繁榮的流行音樂活動也改變著人類的娛樂和生活方式。
(3)當代音樂的發展趨勢和走向繁榮的原因。
當代音樂具有大眾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伴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些因素促進了當代音樂的日益繁榮。
3.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①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19世紀末電學、光學、化學、機械學等學科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②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商業利潤的驅動是影視藝術發展的動力。電影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產生的滿足人們感性娛樂和精神需求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的精神需求提高,需要不斷地推出滿足觀眾期待需求的作品。
(2)電視的起源與發展。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xx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鐘。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制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臺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于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鐘,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臺,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