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杜甫詩三首
日積月累
一、學海拾貝
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現實主義詩歌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詩經》中的“國風”就是對當時民風、民俗、民情的如實描寫,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南北朝時期《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的出現,標志著現實主義詩歌的逐漸成熟。而唐代“詩圣”杜甫則將現實主義詩歌推向高峰。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致君堯舜上”的抱負,但他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的切身遭遇,使他寫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北征》、“三吏”、“三別”、《兵車行》等。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這是對他詩歌現實主義風格的最好評價。
二、典題精講
(XX年高考廣東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 漢
杜 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點迷津:此詩作于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歸無望,生計日蹙。詩以首句“江漢”為題,正是漂泊轉徙的標志。分析時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風”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隨浮無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風”則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參考答案:第二聯中的“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指點迷津: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關鍵是要能自圓其說。這一題可以結合杜甫的生平,一生雖窮愁潦倒,但始終有“致君堯舜上”、為國效力的抱負。更應結合本詩,而不能脫離本詩的具體的語言材料來架空分析。
參考答案:同意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的說法。可從詩中提到的“心猶壯”“病欲蘇”“存老馬”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詩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為國效力。
同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的說法。可從詩中寫到的“思歸客”“腐儒”“片云”“落日”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詩人一生漂泊的滄桑之感和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特別是結尾兩句:難道我這腐儒,連一匹老馬也不如了嗎?怨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