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
(唐)杜 甫第一課時
【學(xué)習(xí)目標】
1.背誦并默寫《登岳陽樓》、《登高》,熟讀《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體會杜詩的景物描寫中呈現(xiàn)的感情色彩,理解詩歌的景與情的關(guān)系。
3.了解杜詩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民生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與情懷。
【課文提示】
1.杜甫,字子美,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杜甫的詩歌,真實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經(jīng)“安史之亂”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史”。
2.杜甫詩歌的主要風(fēng)格是“沉郁”,即濃厚深沉、憂郁蒼涼。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3.杜甫與李白齊名,他們并稱“李杜”,是唐代詩壇的最耀眼的雙子星,是中國詩歌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
【正音正字】
坼chè 渚zhǔ 逾yú 鄴yè 戍shù(辨析:戊wù 戌xū) 嫗yù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登岳陽樓》與《登高》兩首詩,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遠望之作。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是歌吟岳陽樓的名作。《登岳陽樓》通過宏偉壯麗的景象來寄托詩人的情感。
開頭四句極力渲染洞庭湖水勢浩渺、無邊無際的宏麗形象。看起來這與詩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實際上,當我們知道了這樣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難明白詩句里蘊含的傷感與悲憤了。所以景象越是宏大,越是能反襯詩人的渺小和無助,越是能反襯在無限時空面前人的無足輕重。
接下去,詩人直抒胸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將自己孤苦伶仃的不幸遭遇直接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但詩人的傷感又不僅只為一己,他眺望萬里關(guān)山,想起天下還處在兵荒馬亂的動蕩之中,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這樣,社會衰落的哀嘆與個人際遇的感傷融合。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之冠。它將寫景與抒情完美結(jié)合,抒發(fā)了詩人長久以來積郁于心的羈旅之愁與孤獨之感。《登高》通過與悲情相一致的“悲景”來表達詩人心中的情感。
前四句以寫景為主,一開頭就以不凡的氣勢將秋天特有的寥廓與肅殺展示出來。空闊的天空下,湍急的長江滾滾東去;飆疾的秋風(fēng)里蕭蕭落葉飄忽而下,還有凄慘的猿鳴,低徊的鳥兒……詩人置身于這樣一個背景,不僅感慨萬千:自己就像一片孤葉飄零在外,終年客居異鄉(xiāng),如今年歲大了,疾病纏身,窮困潦倒,不禁悲從中來。
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抱負遠大,一直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生不逢時,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亂”,不僅理想成空,而且窮困潦倒,四處漂泊。雖然杜甫從沒因此改變自己的初衷,但面對“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生活景況,他內(nèi)心感慨萬千!這首詩歌雖然短,卻充滿了社會衰落的哀嘆、個人際遇的感傷、時光流逝的感慨、壯志難酬的悲壯,尤其是滲透行間的“悲”字,滲人肌骨,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