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4.把閱讀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的課程,語文閱讀內容應與現時代的生活和兒童的生活相一致。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與現時代社會生活和兒童生活有著嚴重脫節的現象,這主要反映在語文教材的選文上。語文教材上的一些課文一用就是幾十年,有的文章與當今時代觀念相左,有的課文內容描寫的是四五十年以前的生活,與今天兒童生活世界時空距離相距太遠。這些閱讀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不相關,激發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難以促使學生產生體驗,引發共鳴,起不到課文對學生的教育作用。這就要求對于課本上的閱讀材料要進行重新篩選,《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體改進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這客觀上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時對閱讀內容進行更新和靈活處理,及時補充新的信息,保證閱讀內容與兒童經驗的一致性。
總之,個性化閱讀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基礎,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到體驗和見解,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閱讀。廣大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應積極領會、運用。
二、多樣性解讀與創新思維培養例談(夏敏)
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通常強調的是一種解讀方式,一個標準答案,這是違背語文教學規律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事實上,語文教材里的許多作品在主題、人物、內容上沒有定論。“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足以說明具有豐富內涵的優秀文學作品是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解讀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學作品的教學是對原著的一次再創造。因此,在上文學作品鑒賞課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引導學生對作品的主題、人物、內容等方面作多樣性的解讀。只有這樣,才能夠既探索作品的精髓,又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主題的多義性
一些名家名篇的主題似乎早有定論,教師容易受教學資料或權威的影響,在探討主題時照抄照搬、照本宣科,把傳統的結論灌輸給學生,這樣很難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共鳴。如莫泊桑的《項鏈》,以前大家一致認為小說的主題是批判瑪蒂爾德愛慕虛榮,揭露了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人們的毒害,但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對其主題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如表現了人生變幻無常的思想,表現了小人物對命運的無能為力,表現了小人物對命運的抗爭和毀滅。教師應提供作品的背景資料、作家的有關材料,幫助學生理解《項鏈》的主題,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就應鼓勵,進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對小說主題的分析理解。教師對教參上的結論也不能盲從,應深入鉆研教材,深思而慎取之,籠統的主題概括只能引起學生的厭煩。對《紅樓夢》主題的理解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的主題新解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這樣的理解:“作品是為一個異樣的孩子作傳,寫他不被親人和社會理解,與親人和社會格格不入的精神悲劇;更為一群女性作傳,寫她們在不同人生遭際中被摧殘、被扭曲、被毀滅的人生悲劇;還為一個百年望族作傳,寫因子孫不肖、經濟枯萎而衰微了的歷史悲劇。三種主要悲劇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共同構成一個自然渾成、天衣無縫的藝術整體。”它更接近作品的豐富內涵,更貼近于學生的心靈感受,更有益于他們的創造創新思維,因而更能引導和啟發學生合理地理解作品、把握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