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教案
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中庸之道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極難的。《中庸》有言:“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經常是,“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聰明人容易過頭,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過頭,不肖者容易不足)因此,“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人們已經好久做不到了)!”
“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作為極高明的方法論,象是一株芳美冠世的奇葩,只有在適宜的氣候環境中才能持續茁壯成長。在人際關系和社會政治領域,有了仁做指導思想,還要運用中庸之道作為方法論,制訂出合乎仁的行為規范,即禮(包括法)。有了仁為思想基礎,有了合乎仁的禮為保障,在兩者互為表里所釀造的氣候環境條件中,中庸之道方能得其所哉,大行其道,進入萬變不離其“中”的佳境。沒有仁和禮的相輔相成和反饋作用,就社會政治決策領域而言,中庸之道持之以恒之難,莫非“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