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論語1
五、 仁者愛人[課文理解]本章選擇孔子關于“仁”的語錄選段,闡述孔子“仁”的思想體系及其內涵!叭省弊鳛榭鬃诱軐W思想的核心,與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禮”,是孔子《論語》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對每一個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保證,孟子進一步發展為“性本善”,從人性出發肯定“仁”?鬃訉Α叭省钡恼撌鲐灤┰凇墩撜Z》中,概括一下“仁”的內涵,其基本要點是“愛人”,而其具體體現則包含方方面面,諸如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忠恕、博施濟眾、體諒人而不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視人、關心弱者、珍愛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對“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統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學習和全面、正確理解和繼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每個人都能“我愛人人”、“我為人人”,那么也必將“人人愛我”、“人人為我”。 [課文解讀]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 二、同是主張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孔子的“仁愛”是建立“禮”(等級制度)的基礎上,也是以“禮”為原則和指導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推己及人,從家庭親人到整個社會,實現“仁愛”。而墨子“兼愛”則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利益共享。顯然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里,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來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一方面是說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著根本區別(一強調等級、一強調平等),二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之間互相爭論,批評對方,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所以譏刺墨家的“兼愛”因平等而“無父無君”。三、有人評論15·42章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這一段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難以達到如此感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