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美的墳墓》教案
當托爾斯泰毅然拋開了一切外在的華美的形式時,他偉大的人格便一覽無遺,熠熠生輝,神圣不朽。那是世間“最美的”,讓所有人肅然起敬。我們無法到達托翁創造的文學高峰,我們更加無法到達他人格的高峰。托爾斯泰英文傳記之一的作者艾爾默·莫德這樣評價托爾斯泰: “為了贏得人們的愛,真誠地尋求這個啟示的人,在他的探索中無需完全成功。他甚至可能會失敗,然而他的榜樣卻比在物質世界所能獲得的最輝煌的成功,更足以使得人生更有價值。”托爾斯泰一生都希望回到農民的質樸狀態,但無意中,他卻完成了一個圣徒的使命。三、 課文藝術形式分析就此文的藝術形式而言,最突出的是兩點:對比的運用使文章思想鮮明,精致的語言準確地傳情。(一)、對比的運用其實,對比是一種相當富有戲劇性的手法,茨威格的作品中恰恰最善于抓取那些微妙動人的戲劇性時刻,使得作品的意向和主題更加深刻鮮明;讀者閱讀時也更富有情緒的快感。在文中有兩處對比形成巨大反差,耐人尋味。一處是托爾斯泰的赫赫聲名與墓地的簡單樸素形成對比。托翁的聲名之顯無需再論,茨威格側重描寫是令人驚詫的墓地與周遭景物。墓地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這個提法在文中又出現了兩次:“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墓地之簡已經無法不給人再多的描繪空間,可謂是簡樸至極了。周圍景物也是如此:沒有壯美的風光,奇異的景觀,通往墓地的是“一條羊腸小道”而已,墓地周圍甚至沒有守衛,有的只是一些灌木叢,唯一特別的是“幾株大樹蔭庇”、“(墓)上面開滿鮮花”,大樹是托爾斯泰手植的,鮮花是自然的祭品。墓地風格與死者的聲名形成巨大的反差,引發了讀者的情感激蕩,在對托翁肅然起敬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為什么托爾斯泰為自己選擇了這樣的一個安息之地?從而去探究他的精神世界。這處對比讓我們看到托爾斯泰拋開名利的勇氣,看到了他追求至善至真至美人生的愿望,看到了樸素的背后偉大寬闊的胸懷。正如培根講的:“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另一處是將托爾斯泰墓地與其他三位偉人的墓地形成對比。這處對比中又有兩層對比:其一,墓地本身的比較;其二,人們對不同的墓地的不同反應形成對比。對于托爾斯泰這樣偉大的人物而言,他與普通人的區別是沒有不夠有震撼力的,只有偉大的人物才能襯托更加偉大的人物。在這種對比中,托翁的精神品質被戲劇性地推到了極至,茨威格對其的景仰也到達了極至。墓地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通過參觀者的反應來傳達的,茨威格這樣寫道:“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在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殘廢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候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參觀者的情感是側面描寫,其目的是更加真切地體現了托爾斯泰人格力量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