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
【琦君】(1918—),中國臺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中國臺灣,任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有《淚珠與珍珠》一文入選高中教材。
(1)這首詞的上闋表現了怎樣的情景?(4分)
(2)簡要分析這首詞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1分),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光(1分);寄寓人事滄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對六朝興廢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1分),憂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以觀點態度”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1)(4分)離別之前,女子郁悶難過,整天無心描眉梳妝,見到丈夫打點行裝, 她更是無精打采,愁上心頭。表現了女子對愛人強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餞行時唯恐丈夫傷心,卻是竭力控制情緒,強忍淚水,又表現了女子細心和對丈夫的關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細心、關心2分)
(2)(4分)最后兩句構思奇特,作者運用了曲筆的手法,故作曠達。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摯哀婉的痛苦別情和不舍的依戀之情,分別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愛人又不能不走,在無奈的現實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許好受些,。這兩句,把主人公
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感人肺腑。(答出表達特點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筆”;具體分析2分)。(考查考生“鑒賞評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第(1)題側重考查詩歌的情感分析。第(2)題側重表達手法的分析鑒賞。)
3、(1)率真直接,熱烈潑辣;清麗優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運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張);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見其心至純,其情至深,其志至堅,其愛至貞。后一首,綜合運用比喻、對偶、擬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藝術手法使情感顯得含蓄、深沉而純一,給人以永長的回味。
4、(1)春花凋謝,春風和煦,樹木茂盛,空山鳥鳴,環境靜謐。(3分,每個特點1分,答出3個特點即可得3分。)
(2)①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詩歌前兩聯突出了環境的安靜,第三聯截取兩個生活片斷寫出了詩人安靜悠閑的生活,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清脆悅耳之聲。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從“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詩人對半山生活的喜愛之情。(4分。答出“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1分,分析恰當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當1分。)
5、(1)對春光已逝(時光流逝)的惋惜與惆悵。[2分。“春光已逝”或“時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悵”或“感嘆”1分。](2)①運用擬人手法,(1分)將春風、楊花人格化,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任其漫天飛舞的情景,(2分)表達了詞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寫景動靜結合。(1分)將“紅稀”“綠遍”“陰陰樹色”的靜態描寫與揚花“亂撲行人面”的動態描寫結合起來,(2分)突現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動襯靜的寫法。(1分)“藏鶯”“隔燕”似靜實動,再加上“爐香逐游絲”的動態描寫,渲染了幽靜的環境氣氛,(2分)從而流露出一種幽幽的惆悵之情。(2分)④遠景與近景交錯。(1分)先寫“芳郊”之遠景,寫出春之將逝;(1分)再寫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現清幽孤寂的環境;(1分)最后再宕開一筆,寫“斜陽”“深院”,把愁思擴展至無限時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種,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