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
《考試說明》對古詩詞鑒賞的要求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鑒賞評價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中最高的一個層次,需要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還需要文學、文體以及其他許多知識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種專門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鑒賞”,所謂“初步鑒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無需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鑒賞。只要對詩詞曲有興趣,對課內同類作品認真研讀過,做這類題也并非很難。
古代詩歌包括古詩、唐詩、宋詩、宋詞、元曲、明詩、清詩以及對聯等,高考對古代詩歌的閱讀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文字表述性試題來體現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詩詞為主,作品體裁以近體詩和詞為主,考點分布比較全面,形象語言表達觀點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題量穩定,一般設2道題,分值有增加的趨勢。唐詩鑒賞一直是古代詩歌鑒賞的主軸,直到XX年以前都是獨霸天下的。隨著地方卷的增多,命題的選材、題型等也隨著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可喜局面,唐詩不再是一枝獨秀,但仍是命題者選材的首選。從風格上看,唐詩大致與唐代歷史的分期一致:初唐萬象更新,詩歌表現的是欣喜、創新的氣象;盛唐繁華競逐,詩歌則或寄情山水,或表現文人雅士的雅趣,或詠懷狀物等等,詩歌的情感以大氣、豪壯為主;中唐在安史之亂后國運衰微,詩歌則多為憂國憂民、諷勸時弊;晚唐國力孱弱,詩歌則是在諷諫中流露出對盛唐氣象的神往和對唐帝國的憂慮。近五年選取的唐詩有首25,占詩歌考題總量的近1/3.命題者往往將前人對字句的甄別、前人的評述(包括將兩首詩歌比較起來評述)等作為命題點,以期通過比較、聯想,使考生獲得古詩學習的一條好方法。這一點,從XX年以后的高考試題可以得到驗證。另外,賞析、探究類題目也頻現高考試題。和明清及近代詩歌一樣,唐代以前的詩歌在高考試題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這一時期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尤其是以詩經、漢魏六朝的寫景、狀物和敘事詩歌為代表的詩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狀物”、“繪景”方面均有可考之處。
縱觀XX年高考詩詞鑒賞試卷發現有如下特點:
1.除個別省市(如北京)有選擇題外,基本上都是主觀表達題形式,分值有遞增之勢,許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詩歌鑒賞題不容忽視。
2.題材以唐詩為主(如全國卷1、2、天津卷、江西卷、山東卷),也出現過宋詩(如四川卷、福建卷、遼寧卷、湖北卷)詞(如北京卷、江蘇卷、浙江卷、寧夏卷、)和元曲(如安徽卷、重慶卷);以名家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來,常常把兩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賞析。如:(XX年湖南卷)閱讀下面的詩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7分)
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渺渺予懷,澡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1)詞多富情趣,而宋詩多理趣。青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