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二考案文言文閱讀(史傳體)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殺后,皇帝考慮到阿合馬的余黨檢查核實有誤,命令溫
迪罕和丞相安童復查。張雄飛沒有聽從耶律老哥的建議辯白
1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試題
白云先生傳
(清)方苞
張怡,字瑤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總兵登、萊。毛文龍將卒反,誘執巡撫孫元化,可大死之。事聞,怡以諸生授錦衣衛千戶。甲申,流賊陷京師,遇賊將,不屈,械系將肆掠,其黨或義而逸之。久之,始歸故里,其妻已前死,獨身寄攝僧舍。不入城市,鄉人稱白云先生。
當是時,三楚、吳越耆舊,多立名義,以文術相高。惟吳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窮鄉,雖賢士大夫不得一見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傳人間。先生則躬樵汲,口不言詩書,學士詞人無所取求。四方冠蓋往來,日至茲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與余處士公佩,歲時問起居。入其室,架上書數十百卷,皆所著經說及論述史事。請貳之,弗許,曰:“吾以盡吾年耳,已市二甕,下槨,則并藏焉!弊淠臧耸邪。平生親故,夙市良材,為具棺槨。疾將亟,聞而泣曰:“昔先將軍致命危城,無親屬視含殮,雖改葬,親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顧視從孫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時先君子適歸皖桐,反,則已渴葬③矣;蛟唬簳讶雺俊;蛟唬航浾f有貳,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詔修《三禮》,求遺書,其從孫某以書詣郡,太守命學官集諸生繕寫,久之未就。
先生之書,余心向之,而懼其無傳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終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鄉之后進有所感發,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沒也。
【注】:①楮墨:紙和墨。泛指有文字的東西。②親身之椑(bì):貼身之棺。古人的棺槨有的好幾層,椑為最里層的棺。③渴葬:古禮,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異。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壙:墓穴。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怡的父親在一次兵變中殉難,此事上奏朝廷,張怡于是被授予錦衣衛千戶官職。
b.作者的父親在世時,曾在過年時節與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務聲名的張怡。
c.張怡臨終時拒絕使用親朋好友為他準備的棺材,是因為他想到了從前戰死的將士。
d.文章結尾寫了張怡家人獻書的事情,作者希望張怡的同鄉晚輩能妥善保存這些書。
參考答案
1、(1)如果不能做到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確的志向,如果沒有一種寧靜的心態,就不能達到一種高遠的目標。(3分)(2)追求享樂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奮發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分)(3)年華隨著時間而流逝,意志被時間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葉,這樣大多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2分)
2、(1)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注意“誠然”的解釋和“不朕欺”的語序,各1分(2)陛下剛剛廣開言路,怎么能過分給他加罪?(譯出大意,1分。譯對“方”和“深罪”,各1分)(3)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怪進言的人。(譯出大意,1分。譯對“微”和“幾”,各1分)
3、(1)好像厭惡臭氣,喜愛美麗的顏色那樣(出自至誠),這就是說的自己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慊:滿足,大意對即可。重點詞:“惡”、“好”。)(2)(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就顯出遮遮掩掩的神態,隱藏他們所做的壞事,裝出一副善良的樣子。(厭:(yā)通“壓”,這里有“隱蔽”之類的意思。關鍵字:厭,掩,著)(3)這就是說,內心的真實思想一定會表露到外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