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文言文閱讀練習教學設計(通用3篇)
2023中考文言文閱讀練習教學設計 篇1
文言文閱讀練習
一、秦臨周而求九鼎①
秦臨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③,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盡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愿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選自《戰國策•東周一》)
【注釋】
①九鼎:傳說為大禹所鑄,世代以為傳國之寶。②臨:出兵進逼。③秦之為無道也:秦國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患( )(2)于( )
(3)與( )(4)不若( )
(5)存( )(6)圖( )
(7)罷( )
2.顏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動了齊王,使齊王出兵援周的?
二、秦攻宜陽①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②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③,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④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⑤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
(選自《戰國策•東周》)
【注釋】
①宜陽:韓國的一個都城。②公仲:韓國相。③臨山:依山扎寨。④羈旅:寄居秦國。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以為( )(2)拔( )
(3)方( ) (4)支( )
(5)無功( )(6)而( )
(7)義( )
2.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與文中“秦王恥之”的“恥”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3.為什么趙累認為秦軍一定能攻下宜陽?
三、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與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屨:古時用麻葛等織成的草鞋。②縞(gǎo):古代的一種白絹。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1)身( )(2)善( )
(3)或( )(4)窮( )
(5)其(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這則短文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四、燕王學道
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道( ) (2)之( )
(3)未及( )(4)之( )
(5)然( ) (6)察(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五、曾子①辭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請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選自《說苑•曾子立節》)
【注釋】
①曾子,即曾參。②邑,城鎮。致邑,封贈一座城鎮。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作采邑。③修,修飾。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衣( )(2)以( )
(3)奚( )(4)驕( )
(5)縱( )
2.與“不我驕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時人莫之許也
b.宋何罪之有
c.沛公安在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六、秦假道于周以伐韓
秦假道于周以伐韓,周恐假之而惡于韓,不假而惡于秦。史黡謂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敢絕塞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王曰:‘韓強與周地,將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無辭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韓而聽于秦也。”
(選自《戰國策•東周》)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假( ) (2)惡( )
(3)重使( ) (4)使( )
(5)是( )
2.下列各句與文中的“是韓不伐也”句式不同是( )。
a.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而君幸于趙王
c.屈平既黜
d.劉備天下梟雄
3.史黡給周君出了什么主意來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
七、貫高保王
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趙王、貫高等。十余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車膠致①,與王詣長安。治張敖之罪。上乃詔趙群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貫高與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鉗②,為王家奴,從來。貫高至,對獄③,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吏治榜笞數千④,剌剟⑤,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呂后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⑥,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⑦。”上使泄公持節問之箯輿前⑧。仰視曰:“泄公邪?”泄公勞苦如生平歡,與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高曰:“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⑨,豈以王易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⑩。于是泄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選自《史記•張耳陳余列傳第二十九》)
【注釋】
①車膠致:乘坐密閉的囚車。②髡(kūn)鉗:把頭發剃光,用鐵圈鎖住脖子。③對獄:回答審問。④榜笞:捶擊,鞭打。⑤剌?(duō)用燒紅的鐵條刺。⑥邑子:同鄉人。⑦不侵:不受侵辱。然諾:答應,允諾。⑧節:符節,憑證。箯(biān)輿:竹編的輿床,類現在竹床。⑨三族:說法不一。一說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說父、子、孫。此處指父母、兄弟、妻子。論:依法判處。以:通“已”,已經。⑩本指:原意。指,通“旨”。狀:情況。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剄( ) (2)白( )
(3)詣( ) (4)族(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對于貫高的“忠”,你怎樣理解?
八、趙高當權
李斯已死,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于高。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①,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廟鬼神,齋戒不明②,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齋戒。”于是乃入上林齋戒。日游弋獵③,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殺之。趙高教其女婿咸陽令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高乃諫二世曰:“天子無故賊殺不辜人④,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⑤,天且降殃,當遠避宮以禳之⑥。”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宮。
留三日,趙高詐詔衛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鄉,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恐懼,高即因劫令自殺,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⑦,授之璽。
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高上謁,請病⑧,因召入,令韓談刺殺之,夷其三族。
子嬰立三月,沛公兵從武關入,至咸陽,群臣百官皆畔,不適。子嬰與妻子自系其頸以組,降軹道旁。沛公因以屬吏。項王至而斬之,遂以亡天下。
(選自《史記•李斯列傳》)
【注釋】
①惑:受盅惑而迷亂。②齋戒不明:指在齋戒時不夠虔誠。③弋獵:射獵。④不辜人:無罪之人。⑤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⑥禳:祈禱以消除災禍。⑦《秦始皇本紀》謂“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⑧請病:詢問病情。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且( ) (2)鄉( )
(3)因( ) (4)患( )
(5)畔( ) (6)適(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選文第一段是哪個成語的來源?這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1.(1)為……憂慮不安(2)向(3)給(4)比不上(5)使……保存、保全(6)考慮(7)撤退2.如果齊王肯派兵援周,就既保存危國擁有美名,又獲得九鼎占有實惠。
二、1.(1)認為(2)被攻下(3)方圓(4)支用(5)沒有功勞,即不會成功⑹如果⑺通“議”,意見2.a(意動用法,其余選項均為使動用法)3.因為甘茂是寄居秦國的客將,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被革除官職。而如宜陽攻不下來,秦王會以此為恥。因此無論是甘茂還是秦王,都會盡最大可能攻下宜陽以保全或證明自己,所以他認為宜陽一定能攻下來。
三、1.(1)自己(2)擅長(3)有人(4)窮困(5)怎么2.草鞋是為了用來穿的,可越國人光著腳走路;白絹是為了用來束發的,可越國人披著頭發(不束)。3.說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先做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千萬不可以憑主觀臆斷,心血來潮,莽撞行事。
四、1.(1)方法(2)指代不死的方法(3)沒來得及(4)所派去學習的人(5)對的、正確的⑹考察2.況且人最重視著急的莫過于自己,(那個門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夠使燕王長生呢?
五、1.(1)穿(2)用(3)何,為什么(4)以驕橫的態度待人(5)縱然、即使2.d(d為定語后置句,其他三項與例句都是賓語前置句。)3.(1)使者回去又前來,曾子又不接受。(2)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夠用來保全他的氣節。”
六、1.(1)借(2)得罪(3)以重臣或公子作使者(4)出使,到……去(5)這樣,如此2.d(d為判斷句,例句與其他三個選項都是被動句。)3.建議周君派人對韓相國公仲說:“秦國敢于借道東周以攻打韓國,是因為相信東周。您為何不給東周以土地,派特使去楚國?這樣,秦國一定懷疑楚國,不相信東周。如此,韓國就不會受到秦國攻打。”再對秦王說:“韓國硬要把地送給我們,想使秦國懷疑東周,我們不敢不接受韓國的贈地。”秦王一定無法找到借口,不讓東周接受韓國的贈地。這樣,東周既可以從韓國得到土地,又順從了秦國。
七、1.(1)用刀割脖子(2)辯白,洗刷(3)往,到(4)滅族2.(1)高祖詔令趙王的群臣與賓客有敢隨從趙王上京的,要誅滅全族。(2)人之常情,難道不愛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兒女嗎?現在我的三族都將被判處死刑,難道我會為了張王而交換犧牲自己的親人嗎?3.從“應當盡忠”或“盡忠應當看清明主”等角度闡述都可以。
八、1.(1)將(2)通“向”,面向(3)趁機(4)以……為患(5)通“叛”,背叛⑹通“敵”,進行抵抗2.(1)自己拿過皇帝的玉璽就佩帶起來,左右百官都不聽從他;趙高上殿去,殿堂好多次像要坍塌一樣。(2)子嬰和妻子兒女用絲帶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到車道旁邊去投降,沛公便把他們交給了有關的官吏。
3、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2023中考文言文閱讀練習教學設計 篇2
文言文閱讀練習
一、無道人之短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②。隱心而后動③,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貴不緇⑤,曖曖內含光⑥。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詳⑧。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選自東漢•崔瑗⑨《文選》)
【注釋】
①施:給予,加惠。②紀綱:法度。③隱心:審度內心。④臧:善,好。⑤涅:黑泥,黑色顏料;涅而不緇,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曖曖(ài):昏暗;日月無光。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堅強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這是誡逞強的話。⑧詳:通“祥”,吉利。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練習】
1.“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流傳至今可歸納成一個成語:( )。
2.給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釋它的意思,然后組詞:
①臧( )藏( )
②謗( )傍( )
③緇( )錙( )
④曖( )暖( )
⑤涅( )捏( )
3.下列加點詞和“無使名過實”中“名”的意思一樣的是( )。
a.名不符實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處也
二、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①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④。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選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釋】
①求益:求得長進。②凌忽:凌,欺侮;忽,輕視。③同列:同輩。④鴟(chī)梟(xiāo):兩種惡鳥,這是古人的看法。
【練習】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
②人疾之如仇敵( )
2.“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中“此”指代(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短文告誡人們的一個道理是____________。
三、任末負笈從師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④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節選自東晉•王嘉《拾遺記》)
【注釋】
任末:人名。②笈(jí):書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稱,點燃后可照明。
【練習】
1.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項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時)
b.暗則縛麻蒿自照(捆扎)
c.負笈從師(背)
d.常以凈衣易之(容易)
2.與“謂之行尸走肉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或依林木之下 b.悵恨久之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輟耕之壟上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夫人好學 b.臨終誡曰
c.觀書有會意處 d.庶竭駑鈍
四、王生好學而不得法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者所言,吾悉能志之①,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②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釋】
①志(zhì):同“識”,記。②說(shuì):勸說。③還(xuán):同“旋”,轉身。④蹉跎(cuōtuó):光陰消逝。
【練習】
1.下列加點詞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見
2.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
3.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
五、晏子忠上而惠下
景公問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對曰:“臣能動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問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對曰:‘能動地。’地可動乎?”晏子默然不對,出,見太卜曰:“昔吾見鉤星在四心之間,地其動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對,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豈必傷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見公,曰:“臣非能動地,地固將動也。”陳子陽聞之,曰:“晏子默而不對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見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謂忠上而惠下也。”
(選自《晏子春秋•外篇》)
【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臣能動地 動:( )
②地固將動也 固:( )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處理太卜一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___________ 。
六、蔣琬之事
東曹掾楊戲素性簡略,琬與言論,時不應答。或欲構①戲于琬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戲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贊我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則顯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又督農楊敏曾毀琬曰:“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請推②治敏,琬曰:“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主者重據聽不推,則乞問其憒憒之狀。琬曰:“茍且不如,則事不當理,則憒憒矣。復何問耶?”后敏坐事③系獄,眾人猶懼其必死,琬心無適莫,得非重罪。其好惡存道,皆此類也。
(選自《三國志•蜀書•蔣琬傳》)
【注釋】
①構:挑撥離間。②推:追究。③:坐事:因事獲罪。
【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作事憒憒 憒憒:( )
②楊敏曾毀琬毀:( )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
3.用簡潔的話概述短文所寫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
七、郄公吐飯
郄公值永嘉喪亂①,在鄉里,甚窮餒②。鄉人以公名德,傳③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郄公亡,翼為剡縣④,解職歸,席苫⑤于公靈床頭,心喪⑥終三年。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郄公:郄鑒,字道徽,博學儒雅著稱,官至太尉。永嘉喪亂:晉懷帝永嘉五年,劉曜南侵,攻破洛陽,俘虜懷帝,焚毀全城,西晉由此衰亡。②餒(něi):饑餓。③傳:輪流。④剡縣:縣名,晉時屬會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⑤苫(shàn):居喪期間睡覺時用的草墊子。⑥心喪:不穿喪服,在心中服喪。
【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鄉人以公名德以:( )
②傳共飴之飴:( )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___________。
八、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①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②,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④。”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⑤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⑥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注釋】
①二三子:各位;幾個人。②蒙:欺騙。③尤:(知道)過失、錯誤。④食: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指“俸祿”。⑤文:裝飾。⑥綿上:古地名,春秋晉地,今山西省介休東南。
【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詞:
①個亦誣乎誣:( )
②且旌善人旌:( )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
3.閱讀短文,說說介之推是個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說長道短。2.①zāng,善,臧否(褒貶);cáng,躲避起來,隱藏。②bàng,惡意攻擊別人,說別人的壞話,誹謗;bàng,靠,依山傍水。③zī,黑色,緇衣;zī,古代的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錙銖必較。④ài,昏暗,曖昧;nuǎn,溫和,溫暖。⑤niè,黑泥,黑色顏料,涅而不緇;niē,假造,虛構,捏造。3.a。
二、1.①所用來……②痛恨。2.讀數十卷書,
便自高昂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3.學習要永不滿足,做人要謙虛,切忌傲氣。
三、1.d(應為交換)。2.c(代詞)。3.a(夫,句首發語詞)。
四、1.b(acd均為通假字)。2.d(特意)。3.要點:①學貴善思;②不恥不問;③擇善而從之。
五、1.①使……震動。②本來。2.我說出來,恐怕你就要死了;默不作聲又不對,又怕國君惶恐不安。你去說,使君臣都得到(解脫)。對國君忠誠,難道就一定要傷害他人嗎?3.做人既要真誠不欺,又要注意用適當的方法教育犯錯者。
六、1.①糊涂。②詆毀。2.人心不同,就像他們各自的面孔一樣;當面服從,背后又說反對的話,這是古人勸誡的毛病。楊戲想稱贊我是對的,卻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對我的話,卻又顯示我的不對,因此不出聲,這表明楊戲是一個誠實的人。3.蔣琬不理睬對楊戲的挑撥;蔣琬不追究楊敏的詆毀;蔣琬沒有挾私報復楊敏。
七、1.①因為。②飴(sì):同“飼”,給人吃東西。2.在郄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郄公守喪,共三年。
八、1.①錯誤。②表彰。2.①為什么不也去請求他,這樣至死又埋怨誰呢?②果真能如此嗎?我和你一道去歸隱。3.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祿。病)。
2023中考文言文閱讀練習教學設計 篇3
文言文閱讀練習
一、史公不敢酣臥
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帶袍笏試諸身,左公適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輔器也,薦繡③不足以辱子。”
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公奉檄守御。偶逢令節,謂軍吏索酒飲之,酒未至,復呼軍吏曰:“禮賢館諸秀才當與其飲。顧夜已半,可賚④
酒資分饋之。”吏已往,乃命酒獨酌。庖人報黍肉⑤已盡餉士,索鹽豉⑥佐酒。公素善飲,飲至數斗不亂,自至軍絕飲。是夕,滿酌數十杯,因思先帝,淚泫然下。時微醺,遂憑幾臥,蓋公不解衣就寢者久矣。比明,將吏集轅門外,門未啟,軍吏遙謂曰:“相公方隱幾未寤,奈何?”知府任民育曰:“相公此夕不易得也,勿驚之。”且戒鼓人更擊四鼓。須臾公寤,天已曙,大驚,聞鼓聲,怒曰:“乃敢亂我軍法”使令縛至,趣斬之。諸將皆長跪言:“相公久勞苦,始得一夕假寤,不忍相驚,故亂鼓聲以待,此知府意也。”公意解,曰:“君固愛我,奈何以私愛變常法?”用赦鼓人,然自是不敢復酣臥矣。
【注釋】
①公:指史可法。②左公:指左光斗。③薦繡:蒿草一樣的服裝。④賚(lài):賞賜。⑤黍肉:指飯菜。⑥豉chì:豆豉。
【練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左公適遇之
(2)索鹽豉佐酒
(3)顧夜已半
(4)庖人報黍肉已盡餉士
(5)趣斬之
(6)比明
(7)須臾公寤
(8)乃敢亂我軍法
2.“公取左公冠帶袍笏試諸身”中的“諸”與下列哪句話中“諸”的含義相同
a.今諸生學于太學
b.投諸渤海之尾
c.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d.諸子百家
3.“乃命酒獨酌”,聯系上下文,此處“酒”的意思是( )
二、執泥繪像
歙①俗多賈,有士人父壯時賈秦隴②間,去三十余載矣,獨影堂畫像存焉。一日父歸,其子疑之,潛以畫像比擬無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今瘠黧;像寡須,今髯多鬢皤③,乃至冠裳履綦④,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遠矣。”已而,其父與其母亟話疇昔,及當時畫史姓名,繪像顛末,乃愜然阿⑤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禮而父焉。
(明劉元卿《賢奕編•警喻》)
【注釋】
①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縣一帶。 ②秦隴:秦州、隴州。 ③皤(pó):白。 ④綦(qí):鞋上的裝飾。⑤阿:驚訝聲。
【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去三十余載矣 ( )
(2)潛以畫像比擬無一肖 ( )
(3)其父與其母亟話疇昔 ( )
(4)繪像顛末( )
2.與“子于是乎禮而父焉”中的“禮”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君將哀而生之乎
b.春風又綠江南岸
c.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d.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
三、越王苦會稽之恥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①,耳不聽鐘鼓。三年苦心勞力,焦唇干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味禁珍,衣禁襲②,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潰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屬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與吳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今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③,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于是異日果與吳戰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呂氏春秋•順民》)
【注釋】
①靡曼:美色。 ②襲:襲為雙重衣。③僨(fèn):僵死
【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越王苦會稽之恥( )
⑵顏色愁悴不贍者( )
⑶屬諸大夫而告之( )
⑷服劍臂刃( )
⑸要領不屬( )
(6)為天下戮( )
2.文中加點字“要、枝、禽”的通假字是( )
a.腰、肢、擒 b.邀、支、擒
c.約、支、擒 d.邀、肢、親
3.與“下養百姓,以來其心”中的“以”字含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一絲而輕,以至于寸
c.下幽晦以多雨
d.不賂者以賂者喪
四、指喻
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明方孝孺《指喻》)
【注釋】
①握:四寸為一握。 ②膂(lǚ):脊梁骨。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體內臟。 ⑤傅:涂。
【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
(2)既三日,聚而如錢( )
(3)懼而謀諸醫( )
(4)越旬可愈;今疾且成(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a.懼而謀諸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
3.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憂之滋甚,又以(之)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
五、王昭君
漢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也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后匈奴如朝,求美人為閼氏①,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
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②,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并工狗馬,人形不逮延壽。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皆同日棄市。京師畫工于是差稀。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
【注釋】
①閼氏(yānzhī):漢代匈奴王后的稱號。②棄市:在鬧市處死,并將尸體暴露街頭。
【練習】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語法現象:
⑴乃使畫工圖形( )
⑵籍其家資皆巨萬( )
⑶皆同日棄市(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乃使畫工圖形( )案圖召幸之( )
(2)案圖召幸之( )乃窮案其事( )
3.給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標點:
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
4.翻譯句子: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
六、馬援答孟冀之賀
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①封數百戶;今我微勞,猥饗②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冀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后漢書•馬援列傳》)
【注釋】
①裁:通“才”。 ②猥饗:猥(wěi)多;饗,通“享”,享受。
【練習】
1.畫線句“愚不及”的意思是_______。在本文中馬援有一句流傳極廣的名言,它是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⑴先生奚用相濟?_______
⑵諒為烈士,當如此矣。_______
七、蘇軾私識范仲淹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①,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佑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②,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日:“吾得其為人,蓋十有③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宋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
【注釋】
①總角:指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②歿(mò):死。 ③有:通“又”。
【練習】
1.“吾得其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
a.我知道范公的為人
b.我見到范公的為人
c.我聽說范仲淹的人品
d.我了解范仲淹的為人
2.翻譯下列句子:
⑴童子何用知之_______
⑵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_______
⑶時雖未盡了_______
八、四面楚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①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②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注釋】
①屬(shǔ):跟隨。 ②紿:(dài)欺騙。
【練習】
1.與“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有相同語法現象的句子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項王則受璧,置之座上。
c.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雞。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2.與“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有不同語法現象的一項是( )
a.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
b.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永元中,舉孝廉不行。
3.與“騎能屬者百余人耳”有不同語法現象的一項是( )
a.奪項王天下者沛公也。
b.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
c.漢騎追者數千人。
d.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4.翻譯下列句子:
⑴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
⑵歌數闋,美人和之。_______
【參考答案】
(一)
一1.(1)正好 (2)幫助 (3)只是 (4)犒勞 (5)通“促”(6)等到 (7)片刻,一會兒(8)竟然 2.b諸,之于。a項為各位,c項為之乎,d項為眾3.擺酒,動詞
(二)
1.(1)相距 (2)像 (3)往昔 (4)始末2.c
(三)
1.(1)以……為苦 (2)足 (3)讀“zhǔ”,會集 (4)用刀割 ⑸連接 (6)辱 2.a 3.a(b項有遞進義,c項為并列連詞,d項為“因”)
(四)
1.(1)擔心 (2)已經 (3)之于 (4)十天將 2.a c 3.b
(五)
1.(1)“圖”名詞活用為動詞 (2)“籍”名詞活用為動詞 (3)被動句 2.(1)畫 圖形(2)通“按”,依據查辦 3.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 4.皇上對外族很講信用,所以不再換人。
(六)
1.我想不出好辦法 男兒當馬革裹尸還
2.(1)先生用什么來幫助我?(2)確實是建功立業的人,應當像這樣。
(七)
1.b 2.(1)小孩子何必知道呢?(2)那老先生認為蘇軾的言論與眾不同,所以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3)當時雖然未能全部弄清。
(八)
1.c(例句“兵”前省略“以”,c句“雞”前省略“以”,a“信”后省略賓語,b“座上”前省略“于”,d省略的是主語。此題判斷省略的成分是否相同。) 2.b(例句中的“幸”和a句中的“驚”、c句中的“傳”、d句中的“舉”都有被動的意思,而b句中的“被”是“遭受”之義)3.a(a為判斷句,例句與bcd都為定語后置句)4.(1)怎么楚人這么多啊!(2)唱了幾遍,虞姬應和著項羽的歌聲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