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考點解析與解題技巧(精選2篇)
文言文閱讀考點解析與解題技巧 篇1
文言文閱讀的綜合分析
我們閱讀文言文,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積累一些詞語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傳達給我們的內容,包括文章談的是什么人物,圍繞人物發生了什么事情,從這些事情當中我們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質、事件的意義、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態度等,而這些內容也正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難點。隨著文言文主觀題量的增加,這類題型所占的比例也就會越來越大。
考綱中“分析綜合”的具體內容包括:
一、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所謂“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從全文的角度對有關信息材料進行辨別、篩選并提取組合。這實質上是在考查我們對文意的理解。篩選文中信息試題,在題干中都規定了篩選信息所圍繞的“中心”。這“中心”往往是閱讀材料內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為,或者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態度、觀點。在篩選信息的時候,要重視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遺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點不全。以“人物傳記”這類文章為例,我們要特別重視五種語句:第一種是交代人物之間關系的句子,要搞清楚這個人的職務,與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關系;第二種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說了什么話,結果怎樣;第三種是總結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傾向往往在其中體現;第四種是指代性詞語,無論是代人,還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種是文中的標題、出處和文末的注釋。
如果這類“分析綜合”是以選擇題出現的,那么你就應該明白四個選項的范圍,即對文章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的分析、歸納或者是對文章所敘復雜事實的概述和分析。這四個選項的排列順序與閱讀材料的行文順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選擇錯誤的一項,顯然其他三項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也要利用這點來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
解題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1 吃透題干
指吃透題干中的概括性論斷的含義,它能給你一個篩選相關信息的標準。
2 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給語句,這些語句雖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論斷,把它們與題干中的論斷作是非比較,既要理解文言語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語句深層的意義。這一步作好了,就為后面的選擇掃清了障礙。
3 對照確認
根據所給的答案,逐一與原文對照,詞、句、意都要落實,并加以確認。
4 確定答案
盡管解題思路因人而異,但“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須要在理解每個句子的基礎上,立足全文,居高臨下來辨析和斷定句子所陳述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選取的信息是準確無誤的。
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歸納內容要點”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內容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出來,屬于“化整為零”的分析和提煉的過程!案爬ㄖ行乃枷搿笔前盐恼碌恼w或某一部分的內容主旨化,并加以闡發或概括,屬于“化零為整”綜合和整理的過程。二者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一個是需要整體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為宏觀指導,一個是必須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內容為基礎。
考試一般都著眼于對選文內容要點、中心思想的概括。這就要求學生理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情理辨清主次信息,從而明確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主旨。這不僅要對原文的基本內容進行歸納概括,還要對文章內容作較深層次的剖析。也就是說,不僅要能概括某個事件的發生、發展和所導致的結果或某個(幾個)人物的所作所為,還要能揭示出這個事件的意義、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種本質、某種觀點等等。
解答本測試點考題的思路與方法有如下幾點:
1 總攬文意,整體把握
閱讀時,要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材料,緊扣主線,給人物、事件定位,對選文有個總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對人物、事件的基本態度后,就能比較明確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 抓住題干,準確把握題目信息
在閱讀題干時,須讀全、讀準題干。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一個不漏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明確題目要求,是選對還是選錯,是考查局部還是考查全文。
3 借助注釋提示,找到解題突破口
文后的注釋絕不是可有可無,它往往是為我們理解文意提供幫助的。
4 辨析差異,排除干擾
這一考點的題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實、偷換概念、以假亂真等干擾項,這需要我們了解選項設置模式,細心分辨,排除干擾,提高正確率。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層次,是前面所提訓練的綜合體現。在一般的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往往沒有明確說出來,我們要通過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作品的傾向是肯定還是否定,寫作的意圖是歌頌贊揚還是鞭撻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還是獲得什么啟示。對議論文也要通過論點、論據、論證的分析,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時代,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態度。
從近幾年的考試實踐來看,主要有兩種考查方式:
一是隱性考查,即把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融進“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或“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這種情形較為多見;
二是直接考查,即專門設題或設項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種情形以前相對少見,但這項考查會有加強的趨勢,這正是語文注重人文性和閱讀注重整體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測試點考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通讀全文,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過作者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來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寫作意圖是贊揚還是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還是獲得什么啟示。
2 要能夠把作者的觀點態度與文章中人物的言論區分開來
3 綜合概括,提煉觀點
作者的觀點態度有的特別含蓄曲折,這就要注意發掘相關語句的隱含信息。有時作者的觀點散布在各處,應進行適當的綜合概括,以便全面準確地對作者觀點作出評價。
4 樹立歷史的觀點
我們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思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強加給古人。
還要特別注意,“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二者之間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前者是要求將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關內容分析概括出來,這屬于客觀的東西,考查著眼于歸納、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歸納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提煉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屬于側重作者主觀的東西,考查著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實際考查時,這二者有時很難截然分開,因為提煉作者的觀點態度要建立在對文章內容要點、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將前面復習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堅實基礎,也是順利完成整篇文言閱讀的必要步驟。
能力訓練
。煟ㄒ唬
子擊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僮訐舫,遭田子方于道__________
②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__________
、郯餐坏秘氋v哉__________
2.“安往而不得貧賤哉”有以下理解,正確的是
a.怎么會去尋找貧賤呢!
b.去哪兒不能獲得貧困低賤呢!
c.怎么會去尋找不能獲得貧賤的地方呢!
d.去哪兒都不會貧賤!
。ǘ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①云:“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歲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衤+ 兪)衣②,玩日愒歲③。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陰;陶侃④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圣不若彼者乎?
注釋:①邵子:指宋人邵雍。②□(衤+ 兪)yú衣:穿得華麗。③愒kài歲:荒廢時日。④陶侃:東晉大政治家,曾說:“大禹惜寸陰,吾人當惜分陰!
1.“大禹之圣”和“陶侃之賢”均為倒裝句中的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僦紊,莫尚乎勤___________
②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___________
、蹜魳胁惑,流水不腐
3.“又況賢圣不若彼者乎”,說明的正面道理是___________。
。ㄈ
晏子之晉,見披裘負芻①息于途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曷為而至此?”對曰:“齊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标套釉唬骸拔牎卞峤庾篁壱在H之,載而與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甫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嬰未嘗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猶未可邪?”越石甫曰:“吾聞君子詘②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請絕也。”晏子乃出見之,曰:“向也見客之容,而今也見客之意。嬰聞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幾③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越石甫曰:“夫子禮之,敢不敬從?”晏子遂以為上客。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
注釋:①芻:喂牲口的草。②詘:委屈。③幾:通“譏”,注意。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齊人累之
、阱峤庾篁壱在H之
③越石甫怒而請絕
、芟蛞惨娍椭荩煟
、莘蜃佣Y之,敢不敬從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
詘乎不知己
今免子于患
而信乎知己者
吾于子猶未可邪
a.兩個“乎”字相同,兩個“于”字不同。
b.兩個“乎”字不相同,兩個“于”字相同。
c.兩個“乎”字相同,兩個“于”字也相同。
d.兩個“乎”字不相同,兩個“于”字也不相同。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分類無誤的一項。
、訇套又畷x②齊人累之③遽解左驂以贖之④向也見客之容⑤夫子禮之⑥此全功之道也⑦頃之,煙炎張天⑧君將哀而生之乎⑨得公來,孰視之⑩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
a.①/②⑤⑧/③⑨/④⑥⑦/⑩
b.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
c.①/②③⑨/⑤⑧/④/⑥⑩/⑦
d.①/②③⑧⑨/⑤/④⑥/⑦/⑩
。ㄋ模
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貢②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③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酉苍唬骸棒斎吮囟嗾缯咭。”
注釋:①府:指國庫。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
1.文中寫子貢做了什么事?孔子對他的做法持什么態度?
答:___________。
2.孔子持這種態度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___________。
(五)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屬①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缞绖②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將出殯近郊,赗斂棺槨⑤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⑥宴席,厚赒⑦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注釋:①僚屬:下屬的官吏。②缞绖(cuīdié):喪服。③亟(jí):急迫。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⑤赗(fènɡ)斂棺睳:下葬的物品。⑥徹:通“撤”。⑦赒(zhōu):救濟。
1.從上文中摘出最能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思想的有關詞句:___________。
2.《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謫守“江湖之遠”的滕子京之邀而寫的,既為勸戒對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據這篇短文所敘的故事,你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句話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___________。
(六)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為郡吏。建安中①,太祖開募屯田于淮南,以慈為綏集郡尉。黃初末②,為長安令,清約有方,吏民畏而愛之。太和中③,遷為敦煌太守?ぴ谖髭,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大姓雄張④,遂以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無所匡革。慈到,抑挫權右,撫恤貧羸,甚得其理。舊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稍稍使畢其本直。先是屬城獄訟眾猥⑤,縣不能決,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閱,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又常日西域雜胡欲來貢獻,而諸豪族多逆斷絕;既與貿遷,欺詐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勞之。欲詣洛者,為封過所,欲從郡還者⑥,官為平取,輒以府見物與共交市,使吏民護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稱其德惠。
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于戊己校尉及長使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
注釋:①建安:東漢獻帝年號196—220年。②黃初:魏文帝年號220—226年。③太和:魏明帝年號226—232年。④雄張:豪雄自大。⑤眾猥:眾多、瑣碎煩雜。⑥為封過所:為他們封蓋官府印信,發放過境憑證。過所,古代過關津時的憑證。
1.以下各句中,能反映倉慈“威嚴果敢,膽識過人”品質的一項是
、贋殚L安令,清約有方。②太和中遷為敦煌太守。③慈到,抑挫權右,撫恤貧羸。④舊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⑤先是屬城獄訟眾猥,縣不能決,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閱,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⑥胡常怨望,慈皆勞之。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2.對這篇傳記主旨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這篇傳記重點記敘倉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幾件事,反映他勤政愛民、大膽果斷的優秀品質,同時也表現了他身上的一些缺點。
b.這篇傳記重點記敘倉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幾件事,反映他辦事果斷、為民興利、善于理財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指出他有擁權自重,自作主張的毛病。
c.這篇傳記重點記敘倉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幾件事,反映他有才干、施德惠、擅興利的品質,突出了他在處理與少數民族關系上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d.這篇傳記重點記敘倉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幾件事,集中反映了他威嚴果敢、膽識過人、勤政愛民、處理公正、為民興利、注重發展的優秀品質。
3.對這篇傳記的有關評價不恰當的一項是
a.從傳記看,倉慈是一個有才干、施德惠、擅興利、深受人民受戴的好地方官。
b.本傳記作者以客觀的筆調,從容敘事,但字里行間滲透了對倉慈的歌頌。
c.本傳記語言平實,于平實中寓含褒貶色彩,表現作者既贊又責的鮮明態度。
d.從本傳記中,讀者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好的地方官能使一地安寧,所有地方官都好,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七)
李皋,字子蘭,曹王明玄孫,嗣王戢之子。少補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十一載嗣封,授都水使者,三遷至秘書少監,皆同正。多智數,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鄭氏以孝聞。上元初,京師旱,斗米直數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養,亟請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貶溫州長史。無幾,攝行州事。歲儉,州有官粟數十萬斛,皋欲行賑救,掾吏叩頭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當死,安暇稟命!若殺我一身,活數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開倉盡散之,以擅貸之罪飛章自劾。天子聞而嘉之,答以優詔,就加少府監。皋行縣,見一媼垂白而泣,哀而問之,對曰:“李氏之婦,有二子:鈞、鍔,宦游二十年不歸,貧無以自給。”時鈞為殿中侍御史,鍔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藝登科,名重于時。皋曰:“‘入則孝,出則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學文!舳诱,豈可備于列位”由是舉奏,并除名勿齒。改處州別駕,行州事,以良政聞。征至京,未召見,因上書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貶潮州刺史,時楊炎謫官道州,知皋事直;及為相,復拜衡州。初,皋為御史覆訊,懼貽太妃憂,竟出則素服,入則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為潮州,詭詞謂遷,至是復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聞。”
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其中既有表現李皋孝敬母親,又有表現李皋憂慮百姓的一組是
、俜蛉巳詹辉偈,當死。②于是開倉盡散之。③由是舉奏。④以良政聞。⑤竟出則素服,入則公服。
a.①③⑤
b.②④①
c.①②
d.③④⑤
2.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李皋多智謀,上元年初京師干旱,他為了自己活命,申請調任外官,朝廷未準,他就故意犯一點小罪,被貶職溫州,達到調任外官的目的。
b.李皋是個孝子,他不僅孝敬自己的母親太妃鄭氏,他被降調潮州時對太妃謊稱升遷以免母親擔憂,而且對那些不孝敬母親的人極為痛恨,李鈞、李鍔兩個逆子就是因他彈劾而被免官的。
c.李皋代理溫州知州時,為賑救災民,不聽下屬官吏勸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后受到掾吏的舉報,但皇上不僅沒有批評,還嘉獎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監之銜。
d.李皋在處州代理知州時,在任上政績斐然而聞名四方,后來被征召到京師,因犯一點小法又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多虧后來當了宰相的楊炎知道他的情況,又把他調到衡州。
參考答案
一1.①介詞結構后置。(“于道”為后置成分)②定語后置。(“貧賤”為后置成分)③賓語前置。(“安”為前置成分)2.b。(“安往”即“往安”,譯為“去哪里”)(二)1.定語后置。2.①謀生的道理,沒有比勤奮更重要的了。②用這種態度去經商,就不能把握時機而追求利潤。③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常流動的水不會腐臭。3.珍惜時間,抓住分分秒秒。三1.①使……受害。②立刻,馬上。③斷絕關系。④從前。⑤以禮相待。2.a。3.b。(四)1.子貢在諸侯國中贖出魯國人,卻不愿依魯國法律領取應得的贖金?鬃硬毁澩迂暤倪@一做法。2.孔子認為圣人的行為可影響百姓,子貢不取贖金,便不能引導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贖回更多為奴的魯國人。(五)1.憮然,亟令詢之,徹宴席,厚給之。(只要答到“憮然”即可;沒答“憮然”,其他3個至少答到2個。)2.不僅憂君而且憂民。(意思對即可。如能運用互文的知識,聯系前句加以說明,可加獎勵分。如據實回答沒有新的理解,只要有充分理由亦可得分。)(六)1.b。2.d。3.c。(七)1.a。2.b。?
文言文閱讀考點解析與解題技巧 篇2
一、文言實詞、虛詞考點解析
。ㄒ唬 文言實詞
實詞的考點是理解常見的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包括: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漢語中較為常見的語言現象。它包括三類: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謚”(古今字)。
2) 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包括五種情況:1詞義擴大。其特點為: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又包含在今義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2詞義縮小。其特點為:今義小于古義,今義又包含在古義之中,如“金”、“讓”(“責備”)。3詞義轉移。其特點為: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為表示另一種對象,如“交通”、“去”(“離開”)。4感情色彩變化。其特點為:褒貶意義相互轉化,如“爪牙”、“謗”。5名稱說法變化。如“目”改稱“眼睛”,“日”改稱“太陽”。6雙音節詞偏義復詞。雙音節詞,如“親戚”、“中國”;偏義復詞,如“父兄”、“淺深”。
3) 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是指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一個意義,在那個句子里又是另一個意義,由本義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詞的本義是指該詞的最初意義、基本意義,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詞的引申義是從基本意義發展出來的,同基本義有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的意義,如“深”的基本義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義為“道理深”、“友誼深”、“夜深人靜”等。詞的比喻義是指使用比喻釋義,如“手足之情”、“亂扣帽子”。
對文言實詞的考查,重點在辨析常見的古今詞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之處,認定多義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特定意義。
。ǘ 文言虛詞
虛詞的考點是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文言代詞也歸入文言虛詞之中。常見文言虛詞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雖、遂、所、為、焉、也、以、已、矣、因、猶、于、哉、則、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虛詞中三類特殊現象:(1)兼詞:諸、焉、盍、叵、旃。(2)虛詞連用:兩個連用“也哉”、三個連用“也乎哉”。(3)復音虛詞:于是、無論等。
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重點在根據閱讀材料中上下文的語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釋的能力!霸谖闹械挠梅ā苯缍朔秶⒈憩F為常見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體的語境中仔細判別、比較、推斷,達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語法與翻譯考點解析
。ㄒ唬 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一類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詞性和語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類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掌握詞類活用現象,有利于我們準確地把握句子的含義進而理解文意。詞類活用大致有以下幾類:
1)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谥軄喎蜍娂毩ā吨軄喎蜍娂毩罚
上面例句中,名詞“水”、“軍”作動詞用,分別解釋為“游泳”、“駐軍”。
2)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如: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谟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前出事表》)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親”、“遠”本來都是形容詞,但在句中均為動詞,分別解釋為“交好”,“親近”、“遠離”。
3) 名詞作狀語
如: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為“像狗一樣”
4) 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就是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賓語發出的,其實質是這個動詞里面暗含著“使……怎么樣”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
、诖猴L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為“使……復生”和“使……長肉”,②中的“綠”意為“使……變綠”。
5) 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就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如:①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谝厝似嬷,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異”和②中的“奇”和“賓客”為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為“感到奇怪”、“認為與眾不同”、“把……當作賓客”。
以上五類為常見的詞類活用,此外,較為少見的還有: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第一個“圣”和第一個“愚”作名詞,意為“圣人”和“愚人”。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至”活用后,應譯為“來到這里的人”。
(二) 特殊句式
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環節,為明了起見,將其列表如下:
(表格內容見本期16頁表格)
。ㄈ 文言句子的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靶拧,就是要忠于原文;“達”,就是要求譯文通順流暢;“雅”,則要求譯文盡量形象、生動,富有文采。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即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在譯文中,要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怎樣才能達到上述要求?這就得講究翻譯的方法。基本方法有六種,即:對、換、刪、補、調、留(見下表)。
(表格內容見本期17頁表格)
能力訓練
(一)
崔樞舉進士,客居汴半歲,與海賈同止。其人得疾既篤,謂崔曰:“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今勢疾不起,番人重土殯,脫①歿,君能終始之否?”崔許之。曰:“某有一珠價萬緡②,得之能蹈火赴水,實至寶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進士,巡州邑以自給,奈何忽蓄異寶?”伺無人,置于柩中,瘞③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聞番人有自南來尋故夫,并勘珠所在,陳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來追捕。崔曰:“倘窀穸④不為盜所發,珠必無他。”遂剖棺,得其珠。
注釋:①脫:如果。②緡(mín):一千文銅錢串在一起為一緡。③瘞(yì):埋葬。④窀穸(zhūn xī):墓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崔樞舉進士( )
、谄淙说眉布群V( )
、勖摎{( )
、芎删婎櫍 )
⑤實至寶也( )
、薮抻呜べ裰荩 )
2.“君能終始之否”中“終始”的含義是( )。
a.從始至終,即從頭到尾保持友誼( )。
b.使“始”終,使當初的友誼保持到底。
c.終止當初(的友誼)。
d.最后和開頭(保持友誼)。
3.“荷君見顧”、“不以外夷見忽”兩句中兩個“見”字,與下面“見”字相同的一項是
a.曹劌請見
b.扁鵲見蔡桓公
c.遠見卓識
d.見教
。ǘ
青州有謀反者,州縣逮捕支黨,收系滿獄,詔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師覆按之。仁師至,悉脫去杻械,與飲食湯沐,寬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釋之。還報,敕使將往決之。大理少卿孫伏伽謂仁師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誰不貪生,恐見徒侶得免,未肯甘心,深為足下憂之!比蕩熢唬骸胺仓为z當以平恕為本,豈可自規免罪,知其冤而不為伸邪萬一暗短,誤有所縱,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狈M而退。及敕使至,更訊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無枉濫,請速就死。”無一人異辭者。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偈障禎M獄( )
、诖奕蕩煾舶粗 )
③與飲食湯沐( )
、苤棺淇资嗳耍 )
、葑砸幟庾铮 )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
a.悉脫去竏械
竏械:刑具
b.敕使將往決之
敕使:宦官
c.萬一暗短
暗短:愚昧短淺
d.事無枉濫
枉濫:冤屈失實
。ㄈ
蛛語蠶曰:“爾飽食終日以至于老,口吐經緯,黃口燦然,固之自裹。蠶婦操汝入于沸湯,抽為長絲,乃喪厥軀。然則其巧也,適以自殺,不亦愚乎!”蠶答蛛曰:“我固自殺。我所吐者,遂為文章,天子袞龍①,百官紱繡②,孰非我為?汝乃枵③腹而營口,吐經緯織成網羅,會伺其間,蚊虻蜂蝶之見過者無不殺之,而以自飽。巧則巧矣,何其忍也!”蛛曰:“為人謀則為汝自謀,寧為我!”噫,世之為蠶不為蛛者寡矣夫!
注釋:①袞(gǔn)龍:龍衣,古時帝王的禮服。②紱(fú)繡:祭祀時穿的禮服。③枵(xiāo)腹:空腹。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倌藛守受|( )
、谶m以自殺( )
③孰非我為( )
④會伺其間( )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各指代什么。
口吐經緯( )
遂為文章( )
3.“蚊虻蜂蝶之見過者無不殺之”中的“之”指代,“為人謀則為汝自謀,寧為我”中的哪兩個“為”的意思是相同的?_______。
。ㄋ模
隨州①大洪山李遙殺人亡命。逾年,至秭歸,過市,見鬻柱杖者,等閑②以數十錢買之。是時,秭歸適又有邑民為人所殺,求賊甚急。民之子見遙所操杖,識之,曰:“此吾父杖也!彼煲愿婀偎尽踢b驗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備至③。遙實買杖,而鬻杖者已不見,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詰其行止來歷,勢不可隱,乃通隨州,而大洪山殺人之罪遂敗。卒不知鬻杖者何人。市人千萬,而遙適值之,因緣及其隱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注釋:①隨州:古州名,今湖北境內。②等閑:輕易,隨意。③榜掠備至:受盡拷打。
1.上文中有三個“市”字,“過市”、“市人”中的“市”的詞性是,意為;“以數十錢市之”中“市”的詞性是,意為。
2.翻譯文中劃橫線的語句:
、偈菚r秭歸適又有邑民為人所殺
、谧湮从幸宰悦
。ㄎ澹
唐高祖第三女,微時嫁柴紹。高祖起義兵,紹與妻謀曰:“尊公欲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懼后害,為計若何?”妻曰:“公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別自為計。”紹即間行赴太原,妻乃歸鄠縣,散家資,起兵以應高祖,得兵七萬人,與太宗俱圍京城。號曰“娘子軍”。京城平,封平陽公主。葬時,特用鼓吹,以賞軍功。
1.與“紹即間行赴太原”一句中“間”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豈遠千里哉。
d.項伯殺人,臣活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尊公欲掃清多難________
、跒橛嬋艉蝊_______
。
季布為河東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①難近②。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鄙夏粦M,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辈嫁o之官。
注釋:①使酒:因酒縱性謂之使酒。②近:謂親近天子而為大臣。
1.選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 )。a.欲以為御史大夫b.河東吾股肱郡c.待罪河東d.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
2.選出“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的正確解釋。( )a.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到這件事后,就有辦法窺測陛下的深淺了。
b.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到這件事后,有的會據此窺測陛下的深淺。
c.我擔心天下的人,知道或聽見這件事的,就有辦法窺測陛下的深淺了。
d.我擔心天下知道或聽見這件事的人,有的會據此窺測陛下的深淺。
參考答案
。ㄒ唬1.①指報考。②深重。③死。④承蒙。⑤極,最。⑥乞求,此處指謀生。2.a。3.d。(二)1.①拘囚。②審察。③給予。④定罪。⑤打算。2.b,“敕使”是皇帝指派官員。(三)1.①卻。②正好。③哪一個。④正。2.蜘蛛的絲;花紋、圖案。3.蚊虻蜂蝶;前兩個“為”的意思是相同的。(四)1.名詞,市場;動詞,買。2.①這時秭歸恰好又有縣城的百姓被人殺害。(要點:“是時”、“適”和被動句)②始終無法自己辯明。(要點:固定句式“未有以”譯為“沒什么可用來”、“無法”)(五)1.a。(例句中的“間”與a句中的“犬”均為名詞活用為狀語,b句中的“美”和c句中的“遠”為意動用法,d句中的“活”為使動用法)2.①你父親想平定混亂的天下。②如何打算?(六)1.b。(b為判斷句,其余均為省略句)2.a。(此句包含“有以”的固定句式,譯為“有什么可用來”、“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