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詩歌鑒賞知識梳理(一)——意象
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三、解題方法——答題指津: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和方法:(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