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新聞、報告文學
“剛開始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后來確實被他們的愛心感動了。6個月后,我也喊他們爸爸媽媽了!甭櫫⒘⒒貞浾f。
有一天,仲輝去一個中國同學家,帶回一張《人民日報》,上邊登著剛頒布的《收養法》。
“我當時的感覺是中國進步了。收養本不是中國人的傳統,但現在也單獨立法了!甭櫫⒘⒄f。當她看到其中的第20條規定:外國人可以在中國領養孩子。心想,這下雷門教授可以領養一個中國小孩子了。
他們所在的丹佛市,當時還沒有設立國際收養的機構。再一打聽,夫婦倆大吃一驚:美國已婚夫婦有9%不能生育。有50%的家庭對收養孩子感興趣。
“中國的福利院里有那么多被遺棄的孩子,為什么不為這些孩子找個家呢?要能成立一個機構,在中間搭個橋,豈不是一樁善事?”聶立立動了心。
她花50美元到州政府領了一張非贏利性營業執照,又辦了收養執照。兩個月后。ccai在聶立立家的地下室開張了。
那是1992年,聶立立的一對龍鳳胎剛滿3歲。她邊做電腦生意,邊把這事當作“興趣”來做。
“如果您家里有空房間,有愛給孩子分享,您是否愿意領養一個中國孤兒?”最初,聶立立把這則廣告,貼到就讀的教會學校和教堂里,很快就有6個家庭報了名。
頭一次辦理領養,曲折艱辛完全超過他們夫婦的想像:美國這邊手續特別復雜,材料足有半斤重;中國當時還沒成立全國收養中心,政出多門。整整忙活了一年多,才把6個孩子領回來。
“不做了!太麻煩!”夫婦倆合計著忙完這次就悄悄關張。誰想領回孩子后,她家的電話差點被打爆,全是要領養孩子的人打來的。
原來,當地一家報紙就此寫了篇《中國娃娃》的報道,并登了一張小嬰兒的照片。那些人在電話里不停地夸贊:中國來的小baby太可愛、太漂亮了!我也要一個。一天下來,竟有100多個家庭要登記領養中國孩子。
聶立立根本無暇應接。她先給老媽打電話求援:你快來美國幫我帶孩子吧。然后她讓老公停下博士論文寫作,全力應付這事。“那時,我每月都帶領養團往國內跑,人瘦得皮包骨頭,體重不足100斤。”
在美國,領養孩子是件光明正大的事兒。凡到中國抱養孩子的美國夫婦,回到當地以后,要么上報紙、電視,要么受到街區組織親友團上門祝福。
有的人家剛下飛機,州電視臺就現場采訪,并在黃金時段播放。一時間,領養父母和孩子成了當地的新聞人物,上街會被人認出來:“哇,這就是你從中國抱回的漂亮女兒吧?”
聶立立和ccai也上了當地報紙、電視的重要版面和時段。有一篇文章叫《媽媽立立》,稱她是“天天過母親節的人”“是所有這些抱養兒童的媽媽”。
領養一個孩子,得提前一兩年準備材料,前后要做幾十件事;每當那些苦等了一兩年的美國夫婦,被通知前來領取孩子照片時,多數夫婦捧著孩子照片,喜極而泣。從此,照片上的那個小baby讓他們牽腸掛肚。天冷了,他們會把電話打到ccai:我的小baby晚上會不會蹬被子?
最激動的時刻,是到中國來抱孩子。好多夫婦一見孩子就哭了起來:“小寶貝,媽咪接你回家了!”“啊,我的寶貝,終于見到你了!”
大人認識孩子,可孩子并不認識大人。每次領養孩子前,聶立立總要提前做培訓:幫助他們做好心理準備,準備承受意想不到的打擊。
孩子與領養家庭間的故事,聶立立說起來幾天幾夜講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