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復習教案
8、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9、與爾三矢,矢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二、下列加點的“乃”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dg(a才 b是 c竟然,卻 d才 e就 f這樣 g才 h你的)
a.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楊孫、逢孫戍之,乃還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h.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1乃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2乃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3乃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4乃曰:“此徒沽名耳。”眾人質(zhì)之以理,其辭窮,5乃不得已而謝。
答案:
1、 副詞,表承接,可譯為于是。2、 代詞,可譯為你的。3、 副詞,相當于是。4、 副詞,可譯為竟然,卻。 5、 副詞,可譯為才。
【5】復習文言虛詞:“其”
典型例題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用法: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法: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shù))。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用法: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用法: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用法: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用法: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用法: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用法: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法: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