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第二輪考點鑒賞古詩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專項歸納復習
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6、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
對比、襯托和烘托的區別:
“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趙師秀的《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詩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渲染和烘托 的區別: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并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說,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8、動靜結合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9、正側結合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