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六章 社會科學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第二部分 四年聯考題匯編
XX年聯考題
XX年6月更新
一、(江西省上高二中、新余鋼鐵中學XX屆高三全真模擬)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8題。
在宋代藝術領域內,有一個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江西琴派”。
江西琴藝歷史悠久。在江西貴溪仙水巖懸棺墓葬中,人們就發現了兩件戰國時期的十三弦古琴。東晉時期,江西籍詩人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彈琴者眾多,形成了與京師、兩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間成玉澗在其《琴論》中說:“京師、兩浙、江西能琴者極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師過于剛勁,江西失于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見,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經形成的了具有不同演奏風格的江西、京師、兩浙三個古琴流派。江西琴人在整理琴曲譜、創作新琴曲的過程中逐浙形成了“江西譜”。南宋時,江西譜盛極一時,與當時京師派的“閣譜”相抗衡。閣譜是宋代宮廷御用琴譜,風格過于剛勁而呈現程式化的拘謹,而江西譜是與民間音樂融合而成的,風格偏于纖麗,所以成玉澗說“失于輕浮”。當然,說江西譜“失于輕浮”,也未免有些偏頗。京師派的閣譜剛勁風格,是因為其植根于北土蒼茫廣闊的自然風光中而形成的。而江西譜是將江南的明媚山水輸入了古琴心魄,才造就了優美華麗的藝術風格。
據相關記載,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別豐富,在南宋時成為一個盛極一時的主導潮流的流派。這一流派在南宋滅亡后也隨之衰敗。當然,衰敗并不等于滅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兩代尤以兩浙派為盛。其實,兩浙派在宋代是繼京師派和江西派之后興起的新的古琴流派,兩浙派的主要藝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學江西譜的基礎上改學兩浙派的。他們創作了大量新的琴譜,奠定了兩浙派興起的基礎。江西琴派與兩浙琴派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為主,琴歌與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強調琴樂與唱詞一字一音的配合;兩浙派以純樂器演奏為主,認為一字當一音為俗調,特別注重古琴的獨奏旋律,并借鑒了京師派與江西派的優點,又將儒家的思維方式引入古琴,使琴聲承載了儒學的文心,形成了“質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兩浙琴派,并逐漸代替了相對俚俗的江西琴派。這個代替,也意識著琴樂與歌樂的分離。
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極多,如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其中,歐陽修不僅是宋代江西文人琴之名家,也是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奠定歐陽修在中國琴史上的地位的,不僅是他的善于彈琴,更主要的是他對琴藝理論的闡述。與歐陽修的文論思想的主脈“文以載道”相應,他的琴論思想的主脈是“琴以載道”。歐陽修自小喜琴聲,因為高雅的琴聲是與古人進行暢達的精神交流的橋梁,能傳遞千古時空下圣人先哲的言和情。歐陽修稱琴為“有道器”,這正是對“琴以載道”的琴樂思想的最好詮釋。
然而,江西琴派之所以能形成一個群體,固然與歐陽修個人文化地位的崇高和愛琴、擅琴、論琴有關,但主要原因是他創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記》。歐陽修創作的《醉翁亭記》,很快就流傳開來。當時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沈遵,非常喜歡這篇散文,于是根據《醉翁亭記》的寓意,創作了《醉翁吟》琴曲,并彈給歐陽修聽。歐陽修聽了很高興,為沈遵的《醉翁吟》填寫了歌詞。《醉翁吟》琴曲成為江西琴派江西譜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