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全案
第三段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長者”二句是承上啟下話,當用比較柔和的調子讀。“敢申恨”者,不是無恨,而是“申”亦無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當一氣讀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從何出”稍稍振起,因為“行人”的怨憤在這句話中表現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順勢說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簡直令人悲痛欲絕,讀至“生女”二句當再作低回之勢,聲調凄楚。
最后四句為全詩高潮所在。“君不見”一句當突然振起,有指點之意。“古來”一句道盡戰場的慘景,也集中地表達了“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加以強調,使人能想見此中情景。
2.學生自由誦讀,再示范讀。
三、理解讀,領會內容
1.學生自讀課下注釋,能逐句理解詩歌內容
示例:戰車叮鈴響不停,戰馬聲聲嘶嘯;遠征的壯丁,個個把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兒呵,都匆匆跑來相送,車馬揚起的塵埃,遮蔽了咸陽橋。拖的拖抱的抱,攔路頓腳放聲哭,悲慘的哭聲,一陣陣沖上九重霄。有一個行人,同情地問一個壯丁,壯丁只輕輕說:頻繁地點名征兵。有的人十五歲,就征去駐守黃河,到了四十歲,還編入屯田的軍營。當年出發,還是村長替他扎頭巾,歸來頭白了,還要再去衛戍邊境。邊境上的戰士,鮮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邊的雄心,仍然沒有休止。你沒聽說嗎?漢朝的華山以東,有二百多個州,千村萬落,處處長滿野草和荊棘。雖有健壯的婦女,把握鋤犁種地,但是莊稼雜蕪,阡陌也難辨東西。再說關東士兵,素以苦戰稱第一,如今被人驅趕,與狗雞并無差異。要不是你這個老人家來問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說像今年已經是冬天了,關西守卒沒一個回家休息。縣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稅,無人種地租稅從哪去籌集?早知生男孩招來許多麻煩,倒不如生女孩還來得適宜。生女孩可以嫁給隔壁鄰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戰場草地。你沒看見嗎?就在青海頭的那邊,自古以來白骨堆成山,沒人去料理。新鬼含冤煩惱,舊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陰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2.教師介紹本詩寫作背景,進一步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發動頻繁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四、重點解讀
1.前人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首詩中的警策應是哪幾句?
明確:“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兩句,既揭露了“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的主旨;而且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顯示了詩人的勇氣,應視為本詩之警策。這兩句上應“點行頻”,詩歌開頭送別的悲痛場面是“武皇開邊意未已”造成的;這兩句下啟關于戰爭帶來災難的一段敘述,正可謂“居要”。如果把這一句放在本詩的開頭或結尾都不合適。因為詩的開頭,描繪出征場面,結尾勾畫古戰場慘景,二者遙相呼應,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概括方式,如果把警策句放在其中任何一處都不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