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全案
六、思維訓練
1.改寫詩歌第一段為電視連續劇《杜甫》中的一個場面。要求運用電視劇的畫面語言,完整、準確地反映詩歌內容:
示例:
滿天陰霾。
轟隆隆駛過的戰車聲,戰馬的陣陣嘶鳴聲,喧鬧混雜不清的人聲,愈來愈響。塵土飛揚的大道。軍旗、戰車、隊伍。一隊隊軍人,全副武裝,扛著長槍,腰插弓箭走來。一軍官模樣的人揮動著長鞭催促隊伍行進。
一張青年漢子的臉,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幾張軍人的臉,有的兩鬢染霜,有的滿臉稚氣:個個臉色凝重,一言不發地快步跟進。
大道兩側,無以計數的百姓。人頭攢動,張目馳望。隊伍快速通過人群。
一衣服襤褸的青年婦女奮力擠出人群沖向隊伍,攔住了青年漢子的行進,一童子踉踉蹌蹌跟上,牽住青年漢子的征衣。
隊伍中一陣騷動。軍官模樣的人勒馬回視,揚鞭猛喝:“不許停留!”
青年漢子摸摸童子的頭,推開女子迅速趕上行進的隊伍。女子癱軟在道旁。童子哭叫。
白發蒼蒼的老嫗,望著中年漢子的背影,呼天搶地,跺腳長號。
路邊擁擠的人群。一張張憤怒的臉。哭聲、呼叫聲交織一片,壓過車聲、馬聲。青年漢子回頭,兩行清淚落下。
漫天塵土中,詩人杜甫走近,種種聲響在他耳畔轟鳴。杜甫的視線落在近在咫尺的橋頭。
“咸陽橋”——三個隸書的大字鐫刻于路邊倒塌的青石板上,逐漸覆蓋了整個畫面。
〔旁白〕天寶八載,朝廷于關中點兵開赴前線。詩人杜甫目睹了咸陽橋送別的凄慘畫面。
2.以“一位役夫的自述”為題,將《兵車行》中“役夫”回答長者的話語改寫為現代漢語。
示例:
一輩子打仗,村里像我這樣的人多著呢。記得十五歲那年,點名出征,里正給我裹了頭,擐上甲,送北邊守黃河。四十歲了,又到西邊去守邊。那名目叫營田——打仗就入營,不打仗就種田。熬到如今,您看,頭發都花白了,說不準明天還得上前線!
“唉!這世道怎么啦!邊關上年年打仗,老百姓的血都快流成海水啦,皇上還思量著擴展邊疆。日子是沒法過啦!先生您聽說沒有,華山東面,將近二百個州縣,千村萬戶的田園荒了,到處長的是荊棘和杞柳。就是有壯實點的農婦犁地鋤田,到底趕不上男子漢。麥子長得橫七豎八的,哪里會有好收成?
我們這關中一帶,麻煩就更多。都說這里的府兵最吃得起打仗的苦,點行出征的事也就特別的勤。
官府對付百姓就像對付雞和狗!老先生您可憐我們,我們平日里滿肚皮的苦水往哪里倒?只說今冬眼下的事吧,發往隴西的戍卒不放回來休整,朝廷還三番五次催著要交租,田地都沒人種了,您說這租稅從哪里出呀!
這不是把百姓往死路上趕嗎?養個兒子還不如生個女兒好——生個女兒嫁鄰家,養老送終還有點依靠;生個兒子,早晚得死在沙場上,埋沒在蒿草里,您數數,村里像我這樣活著的還有幾個人?
老先生您還沒到青海邊上走走。古往今來,戰死在那里的人千千萬萬。遍地的白骨啊,連個收殮掩埋的人也沒有。慘哪!每到天陰雨濕,處處是唧唧啾啾的叫聲,那是屈死的舊鬼新鬼在訴說著冤恨、在放聲痛哭哪。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1.試將這首詩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的藝術風格有什么不同。
古風•其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