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戒
師:“見危授命”亦即見義勇為。它表現在當社會或別人遇到危難時,自己能自覺地奮不顧身地迎難而上,為他人解難,為社會奉獻,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見利思義”這一道德原則表明,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比個人的實際利益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道義。“見危授命”這一道德原則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價值,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孔子給人們指出的做人目標是做一個有高尚人格的人。綜合起來,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為正義而生,必要時為正義而死,是無上光榮的。
4.師:《季氏》七、八講得是道德修養(yǎng)和處世之道,請大家具體分析。
生:第七章是孔子說不同年齡層次的修養(yǎng)重點。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這對今天的人們還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所謂“血氣”,實際是指人的自然屬性。孔子認為,修養(yǎng)乃是不斷約制自然屬性,使之合乎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的過程。
生:一個君子在進德修業(yè)上希望有所成就,在不同成長階段就應有所警惕戒備。少年要成長,血氣未定,要防止沉湎于女色而削弱立志。壯年要創(chuàng)業(yè),但血氣方剛,要警惕在名利上爭強好斗,要學會退讓、容忍。老年人血氣已衰,奮斗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不要再去追求名利這類東西。這并不是反對老年人有所追求,老年人應發(fā)揮余熱,在學問、事業(yè)上繼續(xù)前進,這與貪得無厭不能相提并論。
師:人生在世,戒事頗多。但總的原則是: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合乎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戒之事,多寡不論,貴在自覺,貴在堅持。
師:第八章是孔子講處世之道,他認為君子處事應存敬畏之心,從而約束自己,警惕自己,不犯錯誤。而小人無所畏而肆無忌憚。其實,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過他們敬畏的不是孔子說的那一套內容罷了。
生: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標準,顯然是使“天命觀”更富有社會屬性,并使它服從于社會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實質上既是人們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又是社會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如此,所謂“君子三畏”的內在本質聯系就被揭示出來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歷代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了這一“畏天命”思想和漢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權神授”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內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這樣,“天命論”便成為封建社會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縛人民手腳、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孔子既主張“知天命”,又宣揚“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