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模塊分類復(fù)習(xí)10
3.閱讀下首一詞,簡要回答問題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倍受后人的稱道,你覺得為什么?
[點撥]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shè)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彌漫、深濃、綿長,表現(xiàn)了詞人內(nèi)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4.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中國新詩是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xué)進入了光輝的現(xiàn)代時期而形成的。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發(fā)展中探討中國詩歌的民族傳統(tǒng),就好像一道九曲黃河,永不停息地滾滾奔流著,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斷的一道長流。新的地理形勢促使黃河轉(zhuǎn)了彎,新的歷史條件推動“五四”以來詩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當然還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那當然還是繼承與發(fā)展著殷周以至明清的詩歌傳統(tǒng)。只是自此而下,黃河便一瀉千里,“奔流到海不復(fù)回”,現(xiàn)代詩歌,已經(jīng)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狹隘性”,而直接匯入“世界文學(xué)”的汪洋了。
上文中有這樣三個比喻:①“九曲黃河”,②“黃河之水天上來”,③“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它們分別比喻什么?請你加以具體的說明。
[點撥]這道題實際上考查的還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把握比喻的構(gòu)成,找出本體是解題的關(guān)鍵,如①對應(yīng)的是“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發(fā)展中……一道長流”這句話,且句中有比喻詞“好像”,但本體是“探討中國詩歌的民族傳統(tǒng)”還是“民族傳統(tǒng)”?就需要從本體和喻體的相似形上加以區(qū)分了,通過比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黃河還是跟傳承的民族傳統(tǒng)能夠更好地對應(yīng),即可確定答案,②③兩句也可按這樣的思路。參考答案:①中國詩歌的民族傳統(tǒng);②新詩繼承與發(fā)展著中國古典詩歌的民族傳統(tǒng);③新詩匯入了“世界文學(xué)”的汪洋。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dǎo)
一、使用指導(dǎo)
本欄目根據(jù)近幾年高考“修辭題”基本考法進行探討,意在引出規(guī)范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四個案例按“修辭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斷”“按要求擬寫辭格句”“按要求仿寫辭格句”和“按要求仿寫辭格段”的順序分類設(shè)題。使用時應(yīng)提醒學(xué)生,先自己認真探究,再看后面的解題和探究。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國春季高考第6題。
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個手術(shù)我來給你做,希望你能配合!痹捳Z輕柔得像一團云,一團霧。不,像一團松軟的棉球,輕輕地擦著疼痛的傷口。
——“棉球”這個比喻貼切,不僅符合醫(yī)生職業(yè)的特點,而且切合患者當時的心態(tài)。
b.哦!我突然感覺到,我是看到了一個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靜、溫和、誠摯的外表里,卻有一顆無比堅強的心。
——后一個“巴金”指代巴金的風(fēng)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對象的特征,給人印象鮮明深刻。
c.目前,我正興致勃勃地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減肥”,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絕不吝惜。
——將作品擬人化,把刪削冗繁說成是“減肥”,生動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飯,就跑到海邊,把自己焊在礁石上,聽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擬物的方法夸大聽潮的癡迷程度,形象生動,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