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文復習教案
這是XX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內蒙古卷的古文閱讀試題。閱讀材料所寫之主要人物是吳履、次要人物有知縣周以中和李文忠等。這則材料所敘吳履之事有:①介紹吳履一般情況,這是史傳文應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舉薦而任南康丞;為了改變南康兇悍習俗,他著力打擊奸人惡事并“改崇寬大,與民休息”③知縣周以中巡視時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吳履釋放鄉鄰,再曉以利害(“急且有變”),平息了他的怒氣;又縛責丞人、丟棄神象,斷絕的淫祠。④吳履任安化知縣時,安撫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勵農事,“安民于農”;募兵時只招收愿意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遷濰州知州,常以百姓為念,改變以牛羊代秋稅的做法,使得當地民眾的財產未受損失。作者敘寫這幾件事,主要表現吳履治政“崇寬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眾愛戴。閱讀時,首先要對文章有這樣的理解分析。
下面簡述各題。
第11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c,“慢”根據文意應作“怠慢”講,文中無“詆毀”意。
第12題考查理解特定詞語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a。根據“少受業于聞人夢吉”的句意,“受業”應是接受學業。
第13題考查理解虛詞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組是d。a項兩個“者”為代詞,相當于“的人”;b項兩個“且”都是副詞,“將要”之意;c項中兩個“輒”,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項中前一個“以”為介詞,用;后一個“以”,有人認為是連詞,有人認為是介詞,但意思都是“因為”
第14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實際是考查對句意的理解,全都說明吳履“改崇寬大”的一項是b。句①中的“立釋之”,句④中的“不來,誅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強”,都表現出“崇寬大”。句③體現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側面表現其愛民,句②的“急且有變”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勸江陰侯的話。
第15題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據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確的一項是“b”。曉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氣,釋放鄉鄰”說法并不錯,只是語序或者說邏輯上有不恰當之處,應當是釋放在先,曉以利害在后(“立釋之,乃以白中”)。
第16題考查翻譯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為免死而逃跑,并非謀反。(2)吳良想對原先當過兵的農民登記編冊,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離死亡,為免死而逃;籍,用作動詞,故為兵者,過去法過兵的人。)
三、練習與答案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陽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于道。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決之。有盜其樹者,城遇之,慮其恥,退自匿。嘗絕糧,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臥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負以歸。及覺,痛咎謝,城曰:“寒而飲,何責焉?”歲饑,屑榆為粥,講論不輟。或哀其餒,與之食,不納。山東節度府聞城義者,發使遺五百縑,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辭,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會里人鄒亻叔 欲葬親,貸于人無得,城知其然,舉縑與之。李泌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諫議大夫。初,城未起,縉紳想見風采。既處諫諍官,士以為且死職,天下益憚之。及受命,他諫官論事苛細紛紛,帝厭苦,而城浸聞得失且熟,猶未肯言。及裴延齡誣逐陸贄等,帝怒甚,無敢言,城聞,曰:“吾諫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大臣。”乃上疏極論延齡罪,慷慨引義,申直贄等,累日不止。聞者寒懼,城愈厲。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遷國子司業,簡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罷,躬講經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約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謫連州。吏捕跡,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門,引約飲食訖,步至都外與別。帝惡城黨有罪,出為道州刺吏。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不以簿書介意,月俸取足則已,官收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