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創新:點睛明旨法
高考作文立意創新12招:點睛明旨法點睛明旨法又叫“畫龍點睛法”,龍有龍眼,戲有戲眼,文有文眼,畫龍要點睛,撰文也要點睛。作文時,在關鍵地方,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用一兩句話點明主旨,這就叫做“點睛明旨法”。從作用看,一是向讀者闡釋了開篇背景描寫的深刻含意;二是點破題目,明確主旨;三是留下深長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寫事物的特點。有點睛,文章便生動精警,不點睛,便呆板平滯。從句式上看,點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議論句式。如《過秦論》的最后一句:“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前四段敘史實,末段發議論。這樣寫,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避免了議論的空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不過,點睛句也可以是敘述、對話,甚至是描寫等。
從位置上看,點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由此寫出了內心苦悶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來到荷塘排遣煩惱。再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也是這樣開篇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個“清”,一個“靜”便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悲涼,奠定了全文濃厚抒情的基調。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項鏈》,在寫主人公瑪蒂爾德為賠項鏈而十年苦斗、備嘗艱辛時,作者描述了瑪蒂爾德的向往并進行了評論:“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種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點睛之筆,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確定性。它還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顯志”,如上面的《過秦論》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時點睛,并無一定之規。關鍵在于你能否把“點睛”處寫深寫透,使重點突出,主題突出,人物性格活靈活現。
例文1
老學究是搞社會科學的,研究了大半輩子社會的他,事業有成,學術界人人尊敬;家庭幸福,四個兒子各有所長。
老大,政府機關工作,長得慈眉善目,白白胖胖。人如其貌,為人圓滑的他,在機關里慢慢攀升,前程無量。
老二,報社記者,瘦瘦高高,一副“酒瓶底”的眼鏡,小眼聚光,極為銳利。此人可是時事評論專欄的一支“名筆”,因其筆法銳利、思想深刻,在報社有“小魯”之雅稱。
老三,工人,長相普通,個頭普通,屬于擺在人堆中絕對找不出來的那一種。
老四,商人,長相精明,為人極靈活,鬼點子也多,在生意場上打滾,憑著小聰明也賺了不少。
老學究每每向外人提起這四個兒子,總不知該如何評說,只能說各有其特點。獨自一人時,他總愛琢磨,老大太過圓滑,要是有老二的深刻、尖銳就好了;老二要能圓滑點,肯定能升級快點,總不能總是小記者!老三太老實、平庸,有老幺的精明就不至于一輩子平庸;老幺太滑,平穩點肯定會更成功。
一次家庭會議上,老學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四個兒子,建議他們兼份職,完善完善自己。兒子們也覺得父親的話有理,便試著做起了兼職。
老大到老二的報社做見習記者,雖然能融洽處理與同事、領導的關系,但終因其性格的圓滑,無法寫出令人稱贊的佳作來而離職。
老二到老大工作的機關干小文員,雖然思想有見解,但終因過于尖銳,讓領導無法接受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