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的創新 美好的回味—上《1~5的認識》有感(精選5篇)
瞬間的創新 美好的回味—上《1~5的認識》有感 篇1
下面,是我在上《1~5的認識》時,一學生創造火花綻放瞬間的片斷,在此展示給各位同仁,望賜教。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幅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4~15頁主題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數量分別是1、2、3、4、5的事物嗎?
生(很快地):圖上有1頭大象、1個太陽;2只河馬、2棵大樹、2個樹樁、2個書包、2個女生、2個男生;3只長頸鹿、3只山羊;4只小鳥、4個小朋友、4朵云;5個人、5朵小花等。
師:同學們的眼力真不錯!一下子找出了這么多!請再仔細觀察,看誰還能發現數量是5的事物?
生(互相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茫然之時,夢妮欣喜地站起來向我報告:“老師,我還發現圖上一共有5種動物。”
師(非常興奮):這可是個偉大的發現呀,我們一起來跟著夢妮同學數數看,好不好?
眾生:跟著夢妮一起數著。大象、河馬、長頸鹿、山羊、小鳥。果真是5種動物啊!同學們高興極了。一下子把贊賞的目光都投向了她。我激動地對她說:“你真是個數學小發明家,連老師沒看出來的你都發現了。”整個課堂也在這里被推向了高潮。
下課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同組其余三位老師匯報這一發現。她們奇怪地對我說:“你班上的學生咋這聰明呢?我們怎么就沒有同學想到‘一共有5種動物’呢”?老師們不經意地回答卻引起了我的思考。
課后反思:荷蘭學者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 。 其實學生的“再創造”并不像科學家那樣是“真創造”,而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明或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有老師經常抱怨學生沒有創新,其實那是我們的錯誤。
難道真是我的學生更聰明嗎?當然不是。應該說同齡的孩子在思考水準上都比較接近,就看老師在課中如何組織引導而已。這節課中,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學過數數,相對來說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他們直觀地看出了每種事物的數量后,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對圖中隱藏的“5種動物”這個數量進行了再次挖掘。個人認為,像文中這個孩子的想法在課中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她想到了其他同學都沒能找到的答案。也許在大人眼里,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內容,可是對于剛上小學的6歲孩子來說,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數量是5的,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嗇的夸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給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落實“雙基”,提高教學效率,一般老師課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數學的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課中老師的有效引領了。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貴在方法的引導。只要我們老師能認真備好每節課,把每節課中本應出現的創新及生成預設到,也許每節課就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創新而抱怨和煩惱了。
細想這個“奇跡”的出現,回味老師們平時的抱怨,我體會到“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深刻意蘊。是啊,如果我們在課前能認真領悟一下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能在課中有效地把握讓學生探究的數學活動時間,如果我們能拋棄孩子還小不會創新、教的知識太簡單不需要提前閱讀教材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無數瞬間的創新會陪著我們愉快地走過每一節數學課,并留給我們美好的回味。
瞬間的創新 美好的回味—上《1~5的認識》有感 篇2
教學目標 :
1、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
2、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 利用“野生動物園”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學重點:
學會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數,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學難點 :
會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
教具準備:
圖片、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
一、看數說數
教師出示1、2、3、4、5。
問:你認識這些數嗎?大家一起讀一讀。關于這些數,你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圖片、計數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東西來表示這些數嗎?
你能找出我們的教室里的1、2、3、4、5嗎?
(學生觀察周圍,說出各數,說得清楚、數量詞正確都給予表揚。)
二、看圖找數
剛才找了我們身邊的1、2、3、4、5,小朋友們說了很多,老師這兒有一幅圖,你能找找圖中的數嗎?
教師出示主題圖,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圖中的數。(1頭大象、1個太陽、2頭犀牛、2棵大數、3只羚羊、3只長頸鹿、4多白云、4只小鳥、4個小朋友、5個人、5朵花)
三、說一說
小朋友們從圖中找出了這么多的數,老師還想和大家說一說,這次我們換種方法。
觀察16頁做一做圖,說一說:一個小朋友拿出3,第二個小朋友用3朵花表示,第三個小朋友擺了3個圓,還伸出了3個手指,而媽媽用3個蘋果,他們都是3。你能說出3個什么呢?如果老師說5呢?2呢?4呢?
四、比一比
1、誰的眼睛最亮?
電腦里展示圖片,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說出有幾個?
2、誰的耳朵最靈?
教師在3個茶葉罐中裝入圍棋子,請學生聽聲音判斷多少,排好次序再一一驗證。
五、寫一寫
觀察1、2、3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象什么。
看教師寫,注意書寫順序。
學生在書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將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
瞬間的創新 美好的回味—上《1~5的認識》有感 篇3
教學目標 :
1、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并注意書寫工整。
2、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和認真書寫的習慣。
3、 利用“野生動物園”圖,使學生初步感知“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滋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學重點:
學會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數,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學難點 :
會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
教具準備:
圖片、課件、計數器
教學過程 :
一、看數說數
教師出示1、2、3、4、5。
問:你認識這些數嗎?大家一起讀一讀。關于這些數,你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圖片、計數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東西來表示這些數嗎?
你能找出我們的教室里的1、2、3、4、5嗎?
(學生觀察周圍,說出各數,說得清楚、數量詞正確都給予表揚。)
二、看圖找數
剛才找了我們身邊的1、2、3、4、5,小朋友們說了很多,老師這兒有一幅圖,你能找找圖中的數嗎?
教師出示主題圖,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圖中的數。(1頭大象、1個太陽、2頭犀牛、2棵大數、3只羚羊、3只長頸鹿、4多白云、4只小鳥、4個小朋友、5個人、5朵花)
三、說一說
小朋友們從圖中找出了這么多的數,老師還想和大家說一說,這次我們換種方法。
觀察16頁做一做圖,說一說:一個小朋友拿出3,第二個小朋友用3朵花表示,第三個小朋友擺了3個圓,還伸出了3個手指,而媽媽用3個蘋果,他們都是3。你能說出3個什么呢?如果老師說5呢?2呢?4呢?
四、比一比
1、誰的眼睛最亮?
電腦里展示圖片,請小朋友仔細觀察,說出有幾個?
2、誰的耳朵最靈?
教師在3個茶葉罐中裝入圍棋子,請學生聽聲音判斷多少,排好次序再一一驗證。
五、寫一寫
觀察1、2、3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說一說象什么。
看教師寫,注意書寫順序。
學生在書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將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
瞬間的創新 美好的回味—上《1~5的認識》有感 篇4
教學《1-5的認識》這節課中,主要是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系。本節課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學生們一開始便情緒高漲。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爭著搶著回答問題,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愿望。在游覽動物園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后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后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通過創設的情景和擺圓片的操作過程,鞏固了學生認識數1--5這一知識點。
新授知識中,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進行:分別是擺一擺、撥一撥、寫一寫、說一說。擺一擺,采用同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或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并且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撥一撥,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知道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寫一寫,先由學生觀察老師范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說一說,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后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另外,在練習的設計上還要突出生活性。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找“生活中的數”和“用喜歡的數說一句話”的練習,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通過表述,把知識形象化,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所以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練習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擺圓片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輕輕松松鞏固了1---5的數數,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瞬間的創新 美好的回味—上《1~5的認識》有感 篇5
下面,是我在上《1~5的認識》時,一學生創造火花綻放瞬間的片斷,在此展示給各位同仁,望賜教。
師: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幅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4~15頁主題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數量分別是1、2、3、4、5的事物嗎?
生(很快地):圖上有1頭大象、1個太陽;2只河馬、2棵大樹、2個樹樁、2個書包、2個女生、2個男生;3只長頸鹿、3只山羊;4只小鳥、4個小朋友、4朵云;5個人、5朵小花等。
師:同學們的眼力真不錯!一下子找出了這么多!請再仔細觀察,看誰還能發現數量是5的事物?
生(互相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茫然之時,夢妮欣喜地站起來向我報告:“老師,我還發現圖上一共有5種動物。”
師(非常興奮):這可是個偉大的發現呀,我們一起來跟著夢妮同學數數看,好不好?
眾生:跟著夢妮一起數著。大象、河馬、長頸鹿、山羊、小鳥。果真是5種動物啊!同學們高興極了。一下子把贊賞的目光都投向了她。我激動地對她說:“你真是個數學小發明家,連老師沒看出來的你都發現了。”整個課堂也在這里被推向了高潮。
下課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同組其余三位老師匯報這一發現。她們奇怪地對我說:“你班上的學生咋這聰明呢?我們怎么就沒有同學想到‘一共有5種動物’呢”?老師們不經意地回答卻引起了我的思考。
課后反思:荷蘭學者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其實學生的“再創造”并不像科學家那樣是“真創造”,而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明或創造出來,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有老師經常抱怨學生沒有創新,其實那是我們的錯誤。
難道真是我的學生更聰明嗎?當然不是。應該說同齡的孩子在思考水準上都比較接近,就看老師在課中如何組織引導而已。這節課中,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學過數數,相對來說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他們直觀地看出了每種事物的數量后,我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對圖中隱藏的“5種動物”這個數量進行了再次挖掘。個人認為,像文中這個孩子的想法在課中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她想到了其他同學都沒能找到的答案。也許在大人眼里,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內容,可是對于剛上小學的6歲孩子來說,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數量是5的,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嗇的夸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給一線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落實“雙基”,提高教學效率,一般老師課前都有思考。但如何把數學的創新教育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課中老師的有效引領了。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貴在方法的引導。只要我們老師能認真備好每節課,把每節課中本應出現的創新及生成預設到,也許每節課就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創新而抱怨和煩惱了。
細想這個“奇跡”的出現,回味老師們平時的抱怨,我體會到“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深刻意蘊。是啊,如果我們在課前能認真領悟一下教材的編排意圖,如果我們能在課中有效地把握讓學生探究的數學活動時間,如果我們能拋棄孩子還小不會創新、教的知識太簡單不需要提前閱讀教材這些老套的理念,我相信,無數瞬間的創新會陪著我們愉快地走過每一節數學課,并留給我們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