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形的外角和》教學反思(精選4篇)
《多邊形的外角和》教學反思 篇1
我聽了兩節公開課后,有一些想法,我們交流一下。
這兩節公開課,有共同的優點: 為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著眼于課堂形式的多樣化及學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養,在這一點上,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另外,布置了一定量的習題,鞏固了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不足之處是小組討論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事先一定要有詳細的計劃,教師還應精心策劃,討論如何有效地開展,時間多長,采取何種討論方法,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角色等。在這些方面,我覺得準備的不充分。另外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發言過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探索過程的展示。同時教師有些總結性的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肯定不夠及時,表揚不夠熱情。
對于這節課,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來進行。先介紹外角和外角和的概念,然后分組,每組一種多邊形,分別剪拼外角和,探索外角和性質,由各組所得結論,猜想外角和性質,然后證明。這樣的過程中蘊含了歸納法的數學思想,經歷了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然后再輔以一定量的習題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鞏固。
《多邊形的外角和》教學反思 篇2
根據這節課講授的內容,兩位老師均運用新課標的理念,從技能、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整體方面看,較為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甚至到講臺上面去為同學們講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表現自我的空間。
2.針對所要講的內容,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使學生帶著任務學習,使他們同構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即學習數學又使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問題,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3.學生們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討論活動時,氣氛很活躍、熱烈,鞏固了所學知識。
不足之處:這節課的整體性教學體現的不夠好。時間分配上,第一部分教學用的時間有些長,練習第二部分的時間稍短,如果設計得再合理些,教學效果會更好。
《多邊形的外角和》教學反思 篇3
聽了范宇老師的課,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她用幾朵多邊形小花引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巧妙,能夠引起學生的欲望,從感情上抓住學生,然后設計一系列恰到好處的提問,讓學生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得到三角形、四邊形、直到n邊形的外角和,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很愉悅的讓學生接受新知識。
在講解完外角之后,緊接著出示了幾道有關的練習,講練結合,源于教材,又揉進自己的創意,教師輕松自如,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值得我好好學習。
但“是否存在一個多邊形,他的每一個外角都等于相鄰內角的六分之一,簡述理由。”學生想法和教師不一致,如果讓學生把自己的理由敘述再充分一些,教師再出示解法讓學生對比,學生自然會選擇省時省力的方法。
總之,范老師充分發揮了導演的作用,給了學生發揮靈感的空間,這一點非常成功。但我有一點困惑,這樣是否會讓優等生更優,差等生更差呢?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和困惑,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多邊形的外角和》教學反思 篇4
我聽了范宇老師的課以后,感觸很深,特別是她對本節的教學內容挖掘很深,對教材的把握很準。能夠利用多媒體教學把抽象的內容簡單明了地展示給學生,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接受,并能靈活運用。這是我認為本節最成功的地方。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要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框架,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通過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范宇老師的這節課通過設置問題,掌握原理,推導過程,靈活運用幾個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緊扣。使學生感觸到知識的連貫性,緊密性,邏輯性,應用性。
首先這節課的開頭很吸引學生,觀察三個用三角形拼成的小花圖案,設置巧妙的問題讓學生進入課堂,而此時老師把本節的教學內容又巧妙隱藏在這些圖案當中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善于觀察思考的習慣,老師想要干什么?立即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此時老師用恰到好處的提問引導,把復雜的數學原理拆分成小的問題和知識點,例,求第一朵小花中的三個角的度數和,讓學生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數學原理和數學知識,并用此種方法來解決第二朵小花和第三朵小花的問題,抓住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尋找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用前后知識的連貫性把分散的知識凝聚在一起并把知識提升了一定的高度,把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得以化解,充分體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此時老師給出了本節的課題《多邊形的外角和》從而完成了這節課的推導過程。游刃有余,自然流暢。
緊接著老師就學生學習的熱情來解決課本上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靈活運用。從而也達到本節課的高潮,難點知識輕松化解。整個過程松弛有度,緊緊抓住學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最后,范宇老師設計的也很好,注重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設計了難易適度的練習題,鞏固知識,把學生的基礎,知識基礎,思維基礎作為前提,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總之,本節課通過猜想來展示學生的思維,對創造性的學習起了推動作用,而這一點正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習的地方。
以上只是我對這節課的淺顯認識,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