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處世
生:孔子寄希望于青年,勉勵青年及時向學,切莫老大徒傷悲。我們說有志不在年高,年輕一代超越前輩,這是必然。其根據有以下兩點。(1)這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每一代人都是踩著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的,看上去,自然就高于前人。(2)推陳出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識,每代人都為此付出幾乎畢生精力,但當時代進步,上一代人的知識往往老化而不適應,下一代人必然以上一代人所沒有的知識而使上一代相形遜色。這樣,以一生獻身事業的人,一定會為后來者居上而欣慰鼓舞。當然,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個人到四十、五十歲還沒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難有成就。這也是一般情況。實際上四十、五十歲以后有成就的還是有的,問題在于自己的努力。
5.師:孔子在第六章中強調了人的骨氣:一個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動搖不得,改變不了。一個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剝奪,他的肉體可以被消滅,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變,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
生:一個人的志向能否被剝奪,決定于自己。由于各種原因而改變志向的事是不少的。有些改變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有些是迫于壓力。如果說不同無道者同流合污不容易,那么在危急關頭堅持自己志向則更加不容易。一個人假如因外界壓力而不斷改變志向,其人格就不足稱道了。
師:孔子強調越是危急的時候越要捍衛人格,堅守氣節。人們常說“士可殺而不可辱”,就是對“匹夫不可奪志”的進一步闡釋。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少寧死不屈、為堅守節操而英勇就義的烈士,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和脊梁,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匹夫不可奪志”的偉大精神。
生:孔子的這種思想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圖強,勇敢有為,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礎。
生:孔子不是在客觀地述說一種自然現象,而是寓有深刻的哲理;用松柏比喻君子的節操,異于常人。《荀子》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條件許可,誰都可說“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話。可是,身逢逆境,面臨得失,是否還能保住氣節,不喪初志,是否能經得住精神和肉體的沉重壓力,那就是對一個人的人格高低的嚴峻考驗了。越是在國家危難之時,民族陣亡之際,越能顯示出英雄不屈不撓、力挽狂瀾的本色。孔子贊頌松柏,也可說是贊頌“時窮節乃見”的英雄。從此,松柏成了“歲寒三友”(松、竹、梅)之一,成為中國詩人、畫家借以表達高潔情懷的象征物,成為中國文化特有的景觀。
6.師:第八章孔子談論名望與通達之間的差別,勉勵子張實事求是,不尚虛名。“聞”與“達”相似,而本質不同。達重在誠,在務實,自修于內;聞旨在偽,外求虛名,欺世盜名。
生:孔子的思想人格追求是質直好義。質直好義,即做一個正直、遇事講道理的人。既不屈服于政治壓力,也不受某種權錢的誘惑;既不阿富,也不阿貴。孔子強調,正直不阿的品德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價值。可以說,孔子質直好義的理想人格追求和作為倫理學上的人格理想理論,在現在和未來,都是可以而且應該大力弘揚的。
7.師:第九章是孔子論讀書人應該有的胸懷和志向。孔子認為留戀家室,貪圖舒適、享樂,是沒有出息的。志存高遠,發奮求知,艱苦創業,經邦濟世才是讀書人應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