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吶喊》導學案
【3】是辛亥革命時期到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作為現代知識分子,包括了呂維甫、魏連殳、子君、涓生等。他們是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落潮時期由叛逆而趨于彷徨和歧路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小說中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看/被看”模式;“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
“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有《祝福》、《故鄉》、《在酒樓上》、《孤獨者》等,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閏土的故事,呂緯甫、魏連殳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復調。
《故鄉》中我的歸鄉尋夢——現實逐漸剝離、取代了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圖畫,——我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完成了一個人生的循環。
《祝福》中我與祥林嫂的會面,使祥林嫂無意中扮演了靈魂審問者的角色,作為知識者的我則成為一個犯人,在追問下,招供出靈魂深處的淺薄和軟弱,并終于發現自我與魯鎮的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最后的離去,就多少含有了對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樓上》表明了知識分子無家可歸的懸浮感、漂泊感,與鄉土中國的“在”而“不屬于”的關系,表明了作者內心的蒼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