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教案
4、先驅者為什么是悲劇結局?
①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閉塞中
②面對的是律法的嚴懲、守舊老人的鎮壓
③無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紂為虐
④先驅者太少、孤軍作戰
5、討論:這樣的故事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本篇中“寬容”,應該指什么?文中那些語句體現出來的?
提示:故事發生的時間,從序言的最后一節中不難看出:“這樣的故事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這更增強了這則寓言故事的深刻含義。
“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不過將來”后面為什么要加上“我們希望”四個字?
這樣的事將來不再發生,僅僅是希望,實際上還是要發生的,能減少一些就算好了。這是因為,頑固的守舊勢力總是鎮壓創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們由于傳統的束縛,認識的局限,總是有意無意地傷害創新者,所以加上“我們希望”四個字以表示自己的愿望。
對這件事我們的確很內疚,不過,假如當初我們知道的話,當然就……”人們想說什么?作者為什么不讓他們說出來?
想說“不會殺死他了”。悲劇已經發生,說后悔的話有什么用呢?重要的不是后悔、內疚,而是將來不要再后悔、內疚,這句話有揭示中心的作用。即告訴人們:只要不盲從、不打擊,對于先驅者的新知識,要解放思想,虛心學習,即使一時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就永遠不會后悔、內疚。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否定、鎮壓異見,會造成什么災難呢?
只能造成先驅者的悲劇,造成無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發展上的曲折。怎樣才能使真理順利發展,先驅者不被迫害呢 ?這就需要思想自由,寬容異見。反對迫害先驅者,反對扼殺真理。這正是作者通過這一寓言告訴我們的深刻哲理,(放幻燈)這也正是《寬容》一書的精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四、借鑒吸收、發散思維
1.在歷史上,有無數推動歷史進程的先驅英雄,你能舉出另外一些例子嗎?
(提示:商鞅變法被車裂,王安石變法遭貶謫,譚嗣同變法被殺頭,布魯諾捍衛真理被燒死,達爾文提出進化論遭到嘲笑,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論被一致反對,馬克思發現剩余價值學說而一生貧困交加。)
勇敢終于戰勝膽怯,進取終于戰勝封閉,智慧終于戰勝愚昧,一切新的進步的事物,最終要登上歷史舞臺,以勝利而告斗爭的結束!生活就這樣繼續,歷史就這樣推進……
思考:怎樣才能使這樣的事情減少發生?答案找到了沒有?“寬容”。對,寬容可以使這樣的事情減少發生乃至不發生。
2、那天下午,我發癡似的,把這部史話讀下去,車來了,在車上讀,到了家中,把晚飯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讀,一直讀到天明,走馬觀花地總算看完了。這50年中,總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沒有其他的書這么吸引我了。
——曹聚仁《我與我的世界》
郁達夫說過:房龍的筆,有“一種魔力”,“干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么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
討論:《寬容》這本書的魅力何在?讓曹聚仁等一代人如此愛不釋手、如醉如癡,經久回味?學了《<寬容>序言》,同學們應該知道答案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又從中學到了什么?寬容在我們今天還有沒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