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 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
3.民歌風味。除了詩歌開頭的起興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外,這首詩的民歌風味突出體現在鋪排手法的大量運用上。
《詩三首》
《詩三首》里選的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涉江采芙蓉》一詩,一般認為是寫游子思念遠在家鄉的愛人的。折花贈給遠方的親朋,這種習俗,在古代詩歌里多有體現。這首詩里“芙蓉”“蘭澤”等字眼,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關于這首詩,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涉江采芙蓉”是不是實有的行為?聯系《古詩十九首》里另外一首詩,我們會認識得更清楚: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兩首詩內容相近,只是《庭中有奇樹》的抒情主人公是女性。詩里“路遠莫致之”一句,表明前面“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只是無著落的癡想而已。這讓人覺得,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愛人含有思念、珍愛愛人的意思,這個舉動不必實有,借以表達對愛人強烈的思念之情是目的所在。
《歸園田居》創作于詩人辭去彭澤縣令,從此隱居躬耕之時。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仕,至四十一歲再一次解職歸隱,這十三年中他或仕或隱,而做官的時間都不長,這一次他的決心很堅定:再不會出去做官了。《歸園田居》共五首,課文里選的是第一首,帶有總括的性質。從這首詩來看,作者此時解決了長期困擾著他的是做官還是退隱的思想矛盾,他對官場生活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感,對理想的鄉村生活懷有莫大的熱情,詩歌前后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對官場的厭惡情緒在詩中用直接包含感情傾向的語言來表達,如“俗韻”“塵網”“羈鳥”等,而在對農村生活場景的描繪中,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
三、高考備考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杰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后,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后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采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