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點備考復習:詩歌分類鑒賞
詩首句寫“作客”,次句寫“思親”,都是實寫,都是樸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兩句筆鋒一轉,轉向了虛寫。詩人馳騁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間,設想在重陽節的這一天,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定會象往年一樣登山眺望,也一定會按照傳統的風俗插戴茱萸,暢飲黃酒,同時也一定會想念自己——遠離家鄉的手足,這一番想象,實際上是反襯詩人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全詩一正一側,一實一虛,短短四句起伏變化,加強了深摯情感的表達,顯得韻味無窮。正如清人張謙宜所說:“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凄涼。”
3、詩人是怎樣把思鄉的感情與所見所聞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XX年全國高考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后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解題指導:東都洛陽,在唐代是一個繁華的都市。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離開長安,泛舟黃河東游,后來寓居洛陽。開元二十二年的一個春風輕拂氣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車水馬龍的喧囂和雜沓的人聲,都寂靜下來了,忽然,一聲幽怨婉轉的笛聲傳來,它像一股春風,吹拂著整個沉浸在寧靜中的洛陽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別離之曲《折揚柳》,惹起游子們的一片思鄉之情,詩歌以“誰家”起,以“何人”結,笛聲無端而起,鄉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潛意識,經笛聲一調弄即引發起來,可見游子無日不思家,無時不懷鄉。全詩情致纏綿委婉,飄逸瀟灑。
參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楊柳》的簡稱,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此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前人《網師園唐詩箋》一書對此詩的評論是:“‘折柳’二字為通首關鍵。”高考的題目就從這兒提出。“折柳”原意為“折取柳枝”。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霸橋,漢人送客到此均折柳贈別,因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或送別之詞。而從本詩來看,“聞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楊柳》之曲,這種笛曲多用來表示惜別懷遠之情,抒發離情別緒。作者忽然聽到的那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原來是“折楊柳”曲,春天已到了而自己卻還飄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鄉之情。這首詩著重寫詩人的一種思鄉之情。而詩人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后引起的。所以說,“折柳”在詩中的地位至為重要。而“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頗有特色。詩人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廣闊的涵義。它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股情緒,一種音樂,一個感情,它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
當然,如果有考生認為“折柳”在詩中算不上什么關鍵,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也可以考慮給分。
詩歌鑒賞十二講:詠史懷古詩
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們鑒賞時,必須掌握幾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