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備課
不以個體精神自由為前提的社團主義、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等等往往會滑向非常危險的道路。希特勒黨的全名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法西斯”一辭原義乃是“社團”“集體”。
以阿q這樣的個體為基礎所組成的群體,也只可能是昏庸、落后,甚至是法西斯性質的。要實現群體的覺悟、民族的覺醒,就必須從啟發個體的精神自由入手。這就是《阿q正傳》對人們的啟悟。
(二)阿q是“末人”的形象,從反面給人們提供了一面明鏡。
魯迅從早期就受到了尼采哲學的深刻影響,后來他逐漸揚棄了尼采所說的“超人”的概念,不再提了,然而對“末人”的命題卻始終堅持,經常進行發揮。《由聾而啞》一文就有這樣的分析:“用秕谷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樣,可看尼采所描寫的‘末人’。”又說反對介紹國外思潮、翻譯世界名作的人,是“要掩住青年的耳朵,使之由聾而啞,枯涸渺小,成為‘末人’”。他所謂的“末人”,就是一種耳目閉塞、精神枯涸的渺小的人,而阿q就恰恰是這樣的人。他無知無識、毫無獨立意志,社會上時髦的看法就是他的看法,流行的習俗就是他的習俗,樣樣合于圣經賢傳,處處事事從眾媚俗。這面鏡子從反面告訴我們:千萬別做這樣的人!魯迅后期描寫的阿金同樣也是一個“末人”的形象,她軋姘頭,招巷戰,當洋奴,惹是非,全然不知人間有羞恥事。魯迅“愿阿金也不能算是中國女性的標本”,實質上同樣是從反面告誡中國女性應該怎樣做人。在《故事新編》的《采薇》里,魯迅還塑造了一個小丙君府上的丫頭阿金姐,也是喜歡搬弄是非、制造謠言。據曹聚仁回憶,魯迅曾對他說:《采薇》中的“阿金”是很重要的;他創造了阿金,就等于創造了“阿q”,阿金也和阿q一般普遍地活著。(《魯迅年譜》)這說明以“末人”形象從反面教育人們應該怎樣做人,是魯迅一貫采用的手法,也是“魯迅人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深入到人的精神機制中去,概括出精神勝利法這一人類的普通弱點,為人類認識自己做出獨特的貢獻。
阿q最突出的特點是精神上的勝利法,這一概括是魯迅的獨創,世界上其他作家都沒有作出過這樣精辟的概括,更沒有塑造出體現這一精神特點的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能夠進入世界典型形象畫廊的人物,只有阿q一個。阿q在精神上所達到的深度是極少見的,只有堂•吉訶德、哈姆雷特、奧勃洛摩夫等幾個屈指可數的藝術典型能與之并列。這是魯迅在“人類心靈方面的新發現”,大大推進了人類對自身普遍弱點的認識,也是對世界人學寶庫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