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超強精品學案――生產
3.為什么要培育新型農民?
(1)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培育新型農民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是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的迫切要求。(2)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是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3)培育新型農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機械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4)培育新型農民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3.如何培育新型農民?
培育新型農民,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增加對農村教育、文化事業的投入,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要切實組織實施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1)是綠色證書工程,(2)是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3)是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4)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
【真題再現】
例1(09上海政治7)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m產業轉移 當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這種趨勢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律”,它表明
a.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將逐漸被弱化
b.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將逐漸被取代
c.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將逐步增強
d.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都將絕對減少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第三產業的作用。
【標準解析】首先要讀懂題意,材料中強調的意思是當社會生產力提高的時候,勞動力就向第三產業轉移。這種趨勢說明了第三產業對于就業的巨大拉動作用。選c。
【答案】c
例2(09全國卷ⅰ3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一
我國北方有大面積的缺水地區,干旱災害時常威脅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XX年冬到XX年春,我國北方冬小麥主產區的8個省市遭遇50年來的特大旱災,受面積達1.57畝。
在中央統一部署下,遭遇旱災地區的各級政府迅速啟動抗旱救災應急預案,緊急調拔資金、物資,組織干部群眾和解放軍官兵,全力抗旱救災,取得 顯著成果。
材料二
XX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按照《條例》,在緊急抗旱時期,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組織動員本行政區內各有關單位和個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指揮,承擔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務。
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區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劇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斷流;有些干旱地區卻發展諸如高爾夫球場、造紙廠等高耗水型產業,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區采取人工增雨作業,但受雨云條件限制難以及時解決干旱問題;有些地方因資金困難,農田水利設施來得缺位,只能靠天吃飯。
(2)運用相關經濟知識,說明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6分)
【命題立意】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標準解析】(2)本小題的設問很高明,角度新穎,考生最容易失分。因為它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是如何協調水資源利用;另一個是水資源利用與三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我們在答題時一定要考慮到二者的有機聯系,不要光答水資源的利用或者單獨說三大產業的發展。答案是從水資源的協調與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關系依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