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超強精品學案――生產
知識運用: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
7.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原理內容: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任何權利的實現總是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只有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才能充分體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知識運用:企業應按時支付民工的工資,民工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
8.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和意義
原理內容: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勞動關系并確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簽訂勞動合同,必須遵守“平等自愿”這一訂立勞動合同的核心原則,“協商一致”的原則及“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強勞動者的競爭意識,促進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維護勞動者權利和義務,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知識運用:個別企業與民工訂立“生死合同”,這是無效合同。民工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必須提高自身法律意識。
9.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原理內容:我國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可靠性保證。
知識運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社會保障體制。
【知識梳理】
1.農業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生產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剩余農產品的不斷增加,是社會其他一切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共同基礎。
(2)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3)要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首先,要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經營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完善。其次,必須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再次,必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2.工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要實現我國的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3.第三產業
(1)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筑業,除此以外,憑借一定物質技術設備,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各種行業的總稱,就是第三產業。
(2)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現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它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保證社會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4.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其享有的基本權利與履行的基本義務體現出來的。勞動者的權利是指勞動者依照勞動法律行使權力和享受的利益。勞動者的義務是指勞動者必須履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