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超強精品學案――生產
【答案】(2)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首先要保證農業生產用水,確保糧食安全;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資源開發與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合理分配用水,保證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例3(09全國卷ⅱ39)材料三: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于我國經濟梯次發展戰略的中部。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國家推進“中部崛起”戰略,確定其為重點開發區域,擬加大對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投入,從而使該地區面臨吸納資源、資金和人才的絕好時機。同時,東部發達地區進入產業升級換代的新階段,也使該地區具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戰略的指導下,位于該地區的甲地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78年 全國 28.2 47.9 23.9
甲地 51 30 19
XX年 全國 11.3 48.6 40.1
甲地 29.7 33.5 36.8
(6)根據表3,指出甲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經濟發展的特點。(10分)
【命題立意】本題仍然是圖表加材料為背景,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較能力。分別考查了經濟常識中的三大產業的發展和哲學常識中的運用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標準解析】第(6)問認真讀圖,便能從XX年與1978年的對比中發現三大產業的變化趨勢,從而概括出經濟發展的特點:農業是該地的傳統比較優勢產業,工業化水平較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第三產業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參考答案】(6)第一產業比重大幅下降(-21.3%),第三產業快速上升(+17.8%),第二產業的比重小幅上升(+3.5%)。
第一產業的比重在1978年超過50%,這說明過去該地是典型的農業地區。XX年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高18.4%),這說明該地農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農業是該地的傳統比較優勢產業。)
第二產業發展緩慢,比重上升有限,略超過全國平均上升幅度(高2.8%),但第二產業比重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低15.1%),這說明該地的工業化水平較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產業的發展大體與全國發展水平保持同步(占比上升17.8%),但第三產業的比重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低3.3%),這說明該地第三產業仍然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名師心得】
易錯點一: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小,意味著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被動搖。
名師點評:此觀點是錯誤的。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但并不是意味著農業的總產值減小,而是說明我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發展,這是我國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的結果,我國始終重視農業的發展,它的基礎地位不會被動搖,反而會越來越強。
易錯點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與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作用是一樣的。
名師點評:此觀點是錯誤的。因為,(1)范圍不同。前者是從行業劃分的角度而言的,工業保證了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后者是從所有制性質角度而言的,是指國有經濟可以保證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