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新航路的開辟
a.世界各國的封閉狀態被打破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c.人們對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d.中國與西方的貿易日漸頻繁
解析:c.從地圖可以看出這幅地圖是不完整的,沒有北美洲、非洲大陸、大洋洲等,時間又是新航路開辟不久,故選c。此題解決的關鍵在于根據所給信息找出問題的切入點,即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本題的立意是全球史觀,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綜合信息的能力。
例2.(xx年北京文綜)新航路開辟以前,人們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圍,或者是兗州東部和中部,或者是亞歐大陸及北非等等,總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對世界認識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區資源環境的差異 b.世界各地區處于隔絕閉塞狀態
c.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 d.世界各地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
解析:答案:b.題目時間限制語為“新航路開辟以前”,此時世界各地處于相互隔絕狀態,各地的人們對世界的了解都局限于某個局部,而不能從整體上了解世界。故選b。
例3.(.廣東) 16世紀一位外交官說,在對東方的探險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黃金提供動機”。這反映了當時
a.尋找黃金是為了傳播基督教 b.輸出黃金是殖民擴張的重要方式
c.黃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黃金是新航路開辟的推動力之一
解析 此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重點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動機,考查學生解讀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有效信息,“黃金提供動機”即是說追求黃金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力之一。
答案 d
例4.(xx年全國高考題)據《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貲:計算)!苯Y合所學知識比較鄭和下西洋與達·加瑪、哥倫布、麥哲倫遠航的目的與性質、歷史影響方面的差異,分析明清時期我國遠洋航海事業與西方相比從先進轉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題從《明史》中引述有關材料創設了新的問題情境,也為作答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來源,即對課本知識的補充,這就要求考生既要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又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兩者結合才能做出完整的答案。命題者通過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引導考生從不拘泥于課本的新角度去觀察歷史問題,課本主要宣揚鄭和下西洋時世界航海史的壯舉,旨在激發民族自豪感;試題主要考查其消極因素,從中西比較中找出我國遠洋航海先進轉為落后的原因,旨在啟發考生從人類文明演進的高度去認識問題。這既體現了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也有利于考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答案:目的與性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的政治行為和不計經濟效益的貢賜貿易;西方遠航是為了開拓市場,攫取暴利,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
歷史影響:鄭和下西洋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但貢賜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西方遠航為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促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原因:明初貢賜貿易“倍償其價”,造成了重大損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閉關自守、實行海禁,航海業每況愈下。西方為資本原始積累所驅動,遠洋航海事業蒸蒸日上。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