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第一冊第12課《新航路的開辟》-
一、課前分析
1、本課知識的歷史地位:“新航路的開辟”是歐洲中世紀歷史結束時期14─16世紀,歐洲巨變的一大標志,對歐洲和整個世界歷史影響巨大,特別是對世界近代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世界古代歷史到世界近代歷史的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絕的。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重要條件,世界各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的人類歷史。因此,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一歷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義。
2、學情分析:分析學情,因材施教。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初二學生,教學班是實驗班,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維能力已有較大提高。但由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分析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3、教材處理:“新航路的開辟”,在教材中是作為一個子目出現,內容敘述極為簡略,甚至文字描述中連四大航海家的名字都沒有全部出現,根據教材內容,無法讓學生對“新航路的開辟”這一歷史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解,必需補充一些材料,并和教材內容重新進行整合,這些工作的完成必然離不開電腦這一教學工具,所以根據需要,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有效教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人在地理上的重大發現,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繞非洲到達印度;哥倫布抵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掌握新航路的開辟的原因和意義。
2、德育目標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以下問題:
通過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的分析,使學生認識中國對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于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新航路的開辟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學習他們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精神。
3、能力培養目標
在教師幫助下,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的開辟的動機和取得的成就,結合開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進行思考,加以認識,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新航路開辟路線圖》的學習,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充分利用資料,提取信息并運用信息的能力。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分析: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又對世界的發展尤其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同時航海家們的勇于探索、不畏困難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學習,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良好素材。在6xx年前,比四大航海家早近一個世紀,中國就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中國比西班牙、葡萄牙更早具有遠洋航海的實力,為什么中國沒有能夠成為大航海時代的主角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原因何在?總結教訓,才能不斷進步,才能實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不但對學生有重大意義,對于每一個中國人,對于整個中華民族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難點:學生對新航路的開辟學習中的疑惑。
分析: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少知識既難于理解,又超出了現有的知識水平。從老師的專業理解角度出發,可能會與學生的實際疑惑出現偏差;即使沒有偏差,也有可能與學生的興趣點不相吻合,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即使老師花了很多精力在如何突破難點上作了精心準備,實際效果也不會太好。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本課以學生提出的比較普遍的、絕大多數學生又解決不了的疑惑作為難點,靈活處理,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