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學習目標】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遠古);
▲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商周);
▲春秋戰國:鐵農具日益普遍,牛耕開始;
▲漢代:安裝犁壁,牛耕普遍,出現耬車和代田法;
▲唐代:曲轅犁的發明;
▲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等。
掌握“精耕細作”的含義:
中國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是以對土地高度利用為基礎,通過不斷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提高農作物生產能力而形成的農業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農業體系包含的主要內容
▲多元交匯的農業起源
▲從耒耜到曲轅犁的生產工具的進步
▲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耕作方式的演變
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分散性:一家一戶個體小生產
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落后性和狹隘性:
脆弱性:
【教學過程】
一、農業的起源
1.原始農業的產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種植結構
(1)原始農業是從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
(2)多個農業中心(多元)的出現。
中國的原始農業并非起源于個別地區,而是由多個中心逐漸向周邊發展起來的。
(3)南稻北粟的種植結構:
中國農耕經濟最早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模。它們在發展的初期就已顯露出地域的差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麥生產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產為代表,并在各自的擴展、傳播中相互交融。
2.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結合
(1)中國有著豐富的農作物資源。以種植業為主,是古代農業的一大特色。伴隨著農業的發展,家畜飼養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2)中國古代農民飼養的家畜主要有豬、馬、牛、羊、雞、狗等六種,即古代常與“五谷”相提并論的“六畜”。
小結:
農業起源的三大特點:
由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產生了農業;
多元交匯,由多個中心向周邊發展;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農業種植結構;
以種植農業為主,原始家畜飼養業與種植業相結合。
二、從耒耜到曲轅犁
1.以耒耜為主要農具進行生產的時代
(1)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這一時期的人們主要使用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石鐮等簡單的勞動工具。
(2)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商周時期,青銅制品雖然廣泛存在,但由于銅的產量小,比較貴重,制造農具的主要材料還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鐵農具逐漸代替了過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損的農具。這一變化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效率。
(2)大約在戰國中期,牛力犁耕開始出現,但在西漢中期以前,牛耕情況并不普遍。
3.漢代農具的改新和農耕技術的發展
(1)犁壁的安裝:
漢代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時,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時完成翻土、滅茬、開溝、起壟等工序。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廣泛推廣。
(2)耬車的發明:
漢代還發明了新式的播種工具耬車。耬車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是漢武帝時主管農業生產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