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3)代田法的發明:
4.曲轅犁的發明
(1)曲轅犁的發明和結構特點:
唐代學者陸龜蒙,記錄了已經在長江下游出現的曲轅犁(又名江東犁)。
曲轅犁將舊犁的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犁架也變小,更加輕便靈活。曲轅犁還增設了犁評、犁媻、犁策,既便于調節翻耕深淺,起畝作壟,又節省勞力,提高耕作速度。
曲轅犁的發明,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后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轅犁與前代犁相比有三個優點:
一是曲轅和犁媻的出現,淘汰了犁衡(肩軛),不僅減輕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轅犁“回轉相妨”的缺點;
二是犁評、犁梢的出現,使得入土的深淺、起土的寬窄,更加隨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長,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時平穩、深淺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5.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也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車、筒車等。
(1)翻車:
三國時期,馬鈞對東漢人畢嵐創制的翻車(又稱龍骨水車)加以改進,制成了更加完備實用的翻車,用人力搖動杠桿,通過木齒輪的運轉,拖帶輪間的鏈板引水灌田。翻車是中國古代引水機械的重要發明。
(2)筒車:
唐宋時期,人們又發明了以水為動力的筒車和以畜力牽引的高轉筒車,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小結:
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材質的變化:石、骨、木——青銅——鐵;
動力的變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種類的變化:單一性——多樣性;
先秦農具的變化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
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反映了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
商周時期,青銅制品雖然廣泛存在,但由于銅的產量小,比較貴重,不可能大量用于農業生產,這一時期耒、耜仍然是主要的農具;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而且范圍日益擴大,牛耕出現。這些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漢代以來農具的發明創新和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漢代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犁耕技術的發展,表現在犁壁的安裝和牛耕的推廣;二是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三是代田法的出現。
三國時期,曹魏馬鈞在前人基礎上,制成更加完備實用的灌溉工具翻車。
唐代發明的曲轅犁是繼漢代犁耕發展之后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唐宋時期還發明了以水為動力的灌溉工具筒車和以畜力牽引的高轉筒車。
三、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1.大禹治水的傳說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2.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況: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水利建設的發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鄭國渠以及西漢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陸續建成。
(2)都江堰:
變水害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為千里沃野;
水利發電,緩解電力危機;
美化了環境,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了四川地區的經濟;
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具有較高的精神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