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教學要求1.了解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2.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3.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結構分析本節共分四個標題:“農業與我們”“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和“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通過學習,學生會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的地區分布狀況、發展農業的策略和原則以及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在第一個標題當中,教材首先利用幾張圖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了農業的簡單分類,接著通過活動讓學生列舉出農業為生活和工業生產提供的農產品,學生在調查和總結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在介紹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時,教材首先利用地圖將我國的東西部地區作了對比,包括它們的自然條件和發展起來的主要農業部門。在此基礎上,又將對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方農業的對比安排到了活動當中,學生可以結合前面學習過的關于地形、氣候等知識,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進一步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包括耕地類型、熟制和主要的農作物。最后,教材進一步介紹了山區農業隨海拔高度而出現的差異。這里實際在告訴學生:地區差異不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異,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異。在第三個標題中,教材首先通過兩張圖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第104頁的活動3,是對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上述影響因素的一個驗證。為了使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教材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了這個問題。第四個標題是結合我國的現階段國情而來的。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的形勢下,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有幾個基本的途徑;第一是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第二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例如發展生態農業)。通過努力,我們的農業生產必將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內容點析1.關于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2.圖4.12中三個人對農業的看法,充分強調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于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3.關于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最大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干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干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并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于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于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于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6.關于“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7.關于第106頁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達到兩個教學目的:第一,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的能力;第二,加深學生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農業迅速發展狀況的認識。8.圖4.23上表示的生態農業實際上包括了兩個類型,除了教材介紹的桑基魚塘之外,還有蔗基魚塘,因此教師應該補充一下,即本圖中還應該有一個制糖廠。塘泥給甘蔗提供養料,甘蔗送到糖廠,甘蔗葉子喂魚。總之,基塘生產的最大好處就是整個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危害。9.關于第107頁活動3。活動所給的材料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安排此活動可以達到幾個目的:第一,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第二,考查學生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所以要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從地形條件看,地勢較平坦,多數為平原或丘陵地區;從氣候上看,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由于臨海,進出口比較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同時技術設備比較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這些都為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奠定了基礎。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主要是從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嚴峻形勢來考慮的。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農業與我們】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例如人工養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的概念。2.關于農業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可以結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的產物。【農業的地區分布】1.關于圖4.13“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在讀這幅圖時,可安排學生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里?(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一年幾熟)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棉花、小麥、玉米、花生、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地分析一下造成差異的原因。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地的熟制,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山區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可選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生產部門包括林業、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2.關于圖4.17與第104頁活動3的結合。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讓學生選擇一種農業生產活動,在圖4.18的b、c兩點進行。當學生敘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網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產量的相關數據,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據,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據,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現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等等。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較大)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農業村進行參觀,包括現代化養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等。5.在安排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最好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境沒有損害)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