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案 】 第1課 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
【 學案 】 第1課 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
【學習目標】
課標: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解讀: 1、復習中要從生產力角度(重在耕作技術兼顧水利)提綱挈領地概況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2、農業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設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產組織的小型化,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形態的基礎,也是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之一。3、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聯系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近現代的農民革命,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預習*主干】
一、農業的起源
1、 原始農業由________經濟向__________經濟發展而來。
2、 原始農業形成了_____________的種植結構
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為主,__________________為輔的產業結構
二、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水利設施
時 間 生產工具 水利設施
原始農業
商 周
春秋戰國
西 漢
東 漢
曹 魏
唐
三、我國古代的農業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進步:
(1)原始社會: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戰國:______________,此后一直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生產方式(組織模式):
(1)商周時期:千耦其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戰國時期開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
(1)產生時間: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評價:
【拓展*延伸】
1、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106頁)
2、 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概念、原因、特點見《完全解讀》107頁知識要點5)
表現:① 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鐵農具、鐵犁牛耕、曲轅犁; ② 耕作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代田法; ③ 水利設施不斷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鄭國渠、漕渠、白渠; ④ 農學知識理論不斷積累和推廣。如《農政全書》等著名的農學著作。